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穩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打開考古新視野—— 史前河南人平常都吃啥

2017/11/28 15:24:35 點擊數: 【字體:

龍山時代是我國史前社會復雜化進程和古國文明形成的關鍵階段。作為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核心區域,河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最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單位在河南龍山文化考古中獲得了一批新穎、系統的墓葬資料。11月20日,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的專家學者。

“大分散、小聚攏”,基本是“家族墓地”

“龍山時代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兩個時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目前河南40余處龍山遺址的墓葬發現“大分散、小聚攏”特點顯著。

位于漯河市郾城區的郝家臺遺址,經過前后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發現74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參與該遺址發掘研究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張海表示,郝家臺遺址是龍山時期的先民直接在消亡的湖沼之上建立的最初聚落。從聚落的整體看,墓葬十分散亂,且基本以房屋或房間為分布核心,居葬之間不分離,體現了以家庭或大家庭為單元的喪葬形式。

如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項目而發掘的淅川下寨遺址,發現龍山時代末期至二里頭早期土坑墓27座,專家認為這或許就是家族墓葬。

筑造這些遺址,需要動員相當程度的人力、物力,這樣的社會內部應存在高低不同的等級。但是,這些墓葬均未顯出明顯的社會等級差異。魏興濤表示,這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缺乏統一的、長期而穩定的政治組織,加之遺址中常見箭簇等武器,可知此時的中原動蕩不安,而夏王朝就是在這樣混亂的背景中誕生了。

值得關注的是,龍山時代墓葬大多無隨葬品,極少數有隨葬品的墓葬,隨葬品數量一般僅數件,頂多十幾件。如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14座龍山時代墓葬中,共出土遺物13件;郝家臺遺址發現的74座墓葬中僅有8座有隨葬品……且隨葬品多數為日用陶器,如鼎、罐、壺、豆等。

以水稻、小米為主食,食水稻者地位更高

由于出土的隨葬品有限,這使得以器物為對象的傳統研究難以開展。考古工作者另辟蹊徑,用現代科技手段“穩定碳氮同位素”分析骨骼遺存,開啟了研究龍山社會的新視野。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立剛對汝州煤山、淅川下寨、郾城郝家臺、淮陽平糧臺、正陽賈莊等遺址出土的龍山時期人骨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龍山時期的河南地區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傳統。一種是以小米為主食、食肉較少,這一特征與仰韶時期十分相近,反映了北方粟作農業傳統在這一地區的延續。另一種以水稻為主食、食肉較多的飲食傳統,明顯體現了南方稻作農業影響。

周立剛說,這兩種飲食傳統,在個別遺址上共存,如郝家臺和煤山。遺存顯示食用水稻的人群在河南龍山社會中具有明顯較高的地位,而賈莊墓葬隨葬特征也支持這一判斷。該墓葬出土12件陶器,是目前豫南地區,甚至河南地區所發現龍山地區墓葬中隨葬品較為豐富的一例,說明墓主人身份比較特殊,具有較高地位。

“這兩種飲食傳統可能反映了南北方農業之間的交流。”周立剛說,但此時的交流并不是以一種和諧的形式出現,因為幾乎不存在同時食用小米和水稻的個體,說明兩種飲食傳統并未很好的融合。

那么,南北方文化交流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實現的?煤山和郝家臺遺址中食用水稻的個體是南方移民還是受到南方文化影響的本地居民?這需要通過其他科技手段進一步探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