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現代戲創作就成了河南戲劇生產的一個強項。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文化管理部門和戲劇界在堅持戲曲創作“三并舉”(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的同時,更是把現代戲創作放在重要地位,取得了不俗成績,創作了不少深受群眾歡迎的劇目。豫劇《焦裕祿》《香魂女》《常香玉》及話劇《紅旗渠》等,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據調查,如今河南喜愛現代戲和傳統戲的觀眾人數已大體相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現代戲觀眾群體,這使河南現代戲具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回望40年來,河南現代戲創作和生產體現了如下特點:一是常態化,二是多樣化,三是具有明確的觀眾意識。
對于河南來說,重視現代戲創作和生產成為戲劇活動的常態,已經進入了河南省文化管理部門自然的工作流程和戲劇團體正常的生產流程。不管社會審美心理發生何種變化,河南的現代戲創作都是戲曲生產和演出的關注重點。例如,河南省文化管理部門曾于1978年9月召開座談會,推廣原河南省豫劇三團(現河南豫劇院三團)堅持現代戲創作和演出的經驗;1981年,河南舉辦了現代戲匯報演出;1983年底,河南舉辦了全省現代戲調演。此后,河南舉辦的大型戲劇比賽活動中,現代戲的比例大都在50%以上,在河南戲劇舞臺上曾出現了《朝陽溝內傳》《謊禍》《倔公公與犟媳婦》《倒霉大叔的婚事》《金雞引鳳》《馮玉祥政變記》,以及話劇《十五的月亮》《勞資科長》等具有廣泛影響力、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所謂多樣化,是指河南現代戲創作既牢牢把握主旋律,又努力實現多樣化。就作品的題材看,既有《焦裕祿》《紅旗渠》等重大題材,也有《老子·兒子·弦子》等表現普通百姓家長里短的題材;既有《香魂女》等反映改革開放中人們觀念變化的題材,也有《阿Q與孔乙己》這樣改編自名人名著的題材;既有《紅果紅了》等農村生活題材作品,也有《都市風鈴聲》《都市彩虹》等都市生活題材作品;既有《常香玉》這樣表現藝術家精神世界的題材,也有《螞蜂莊的姑爺》《黑財神紅財神》等表現特定行業特殊生活的題材……就作品的風格來說,既有《焦裕祿》《紅旗渠》《十五的月亮》《天職》等黃鐘大呂式風格的作品,也有《倒霉大叔的婚事》《婚姻大事》等詩情畫意風格的作品,還有《兒大不由爹》這樣帶有諷刺味道的喜劇作品……題材和風格的多樣化,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促進了現代戲的全面發展。
明確的觀眾意識是河南現代戲創作和生產的又一突出特點。河南現代戲創作十分注意了解和把握觀眾需求,使創作與需求相結合,幾乎所有獲獎作品都是受觀眾歡迎的劇目。在河南,甚至長期存在著獨特的“叫座劇目”現象。“叫座劇目”是指那些雖然在藝術上還存在明顯不足,但由于戲中某一點或某幾點與觀眾形成了最佳對應,特別能調動觀眾欣賞熱情、叫座率極高的劇目。《酷情》《母女怨》《五福臨門》《生兒子大獎賽》《農村媳婦》《嫁母》等都是此類劇目,在觀眾中久演不衰。為此,河南曾發起并主辦過“叫座劇目研討會”,與會專家對河南“叫座劇目”現象給予了高度評價。
河南現代戲創作之所以能夠得到長期、長足發展,首先在于河南省文化管理部門和戲曲生產單位對現代戲的創作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眾所周知,原河南省豫劇三團(現河南豫劇院三團)是全國現代戲創作的紅旗團。這個團最初的成員大都經歷過革命洗禮,他們把現代戲創作視為黨交給的任務,是歷史的責任。在演出實踐中,他們又看到了人民群眾對現代戲的熱愛以及在欣賞中所受到的教育,更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形成了全省戲劇界的共識,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其次,河南現代戲創作已經形成了一套機制,制定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三年一屆的戲劇大賽、劇本征集,立戲前的劇本研討會,比賽中現代戲優先原則等,這些舉措不斷激勵了現代戲創作,為創作提供了質量保證。再次,以生活為源泉,在河南現代戲創作中已成為大家自覺遵守的原則。不管是劇作者、導演還是演員,在進入創作之前,深入生活是必修課,在生活中占有素材,在生活中體驗人物,在生活中獲取與民眾相一致的思想情感,使河南現代戲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