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特色美食饸饹面,當年茶商們經過這里,都要吃一碗香濃筋道的面后再出發
燒水、倒水,賣茶人不亦樂乎
藍河七孔石橋見證了西寨村的歷史變遷
閱讀提示
一個有兩千余人的村莊,竟然有20多家茶館。雖然茶碗粗糙、陳設簡陋,但這些鄉村茶館卻魅力無窮:早上四五點就有人去喝茶,連得了腦血栓、拄根青竹竿的老茶客,也要走四五里路來這里喝茶。
去年12月底的一天,飄落的雪花中氤氳著茶香,大河報記者聞香而至郟縣冢頭鎮西寨村:藍河水緩緩從記者腳下的紅石條路旁流過,也就在百年前的這里,一條堪與絲綢之路媲美的萬里茶道亦從這里經過,客商們在這里喝茶、吃饸饹面……
彼時的西寨:馬蹄聲聲、商賈云集,被譽為中州“小上海”。西寨村為何有此魅力?那就跟著大河報記者去村里走一趟吧?!
A
普通村莊竟有20余個農家茶館
這里的茶館沒有城市茶館的精致張揚,甚至連個名字和招牌都沒有……
五六個被炭火熏得漆黑的茶壺在爐火上燒著,一堆泡過的茶葉末兒傾倒在爐子旁的木炭旁,氤氳著茶香,十幾個粗瓷茶碗放在案子上,這是茶館專門燒水的地方,只能勉強站下倆人。
隔壁的茶館內,十幾名村民邊打麻將邊喝茶。
這是位于郟縣冢頭鎮西寨村的一個茶館,62歲的茶館老板丁國欣開茶館已有20年了。“租人家的房子,搬到這里有一兩年了。”丁國欣說,“茶水便宜得很,一壺茶5毛錢,也有1元的,隨便添熱水,在這里喝一天都中。茶館里有自動麻將桌,玩一場20元,茶水免費。”說是茶館,其實是在院里臨時搭建的簡易房。雖然簡陋,但用鐵皮裹管連接火爐的土暖氣很給力,里面暖意融融。
看到記者來訪,有茶客端著茶杯圍了上來,“我們這里水好啊,泡出的茶也好喝。”一名端著玻璃杯的村民杯中的茶湯綠瑩瑩的。“我這毛尖都是碎末子,最不好的那種,可用這里的水一泡依然泛綠。”
丁國欣說:“茶水是從附近1公里的一個深井內取的,這個井挨著藍河,雖然沒有以前的藍河水好喝,但還是比自來水好喝得多。”
丁國欣說的藍河,就是茶館前,記者腳下這條繞村而過的河流,其源自禹州,后注入汝河。水中藻類頗多,還漂浮著不少塑料瓶之類的垃圾。“現在的藍河太臟了,以前的藍河水清得很!水嘩啦啦往前流,水聲很響,能聽五六里遠。水皮上都是魚,烏鴉攆著魚一叫,魚群在水里亂竄。那時候,我們村的茶館泡茶的水,都是用藍河水,甘甜。”71歲的村民張倉說,“上世紀70年代藍河水還能吃,后來就污染了。”
雖然西寨村只是一個人口2000多人的普通村莊,竟有20余處茶館。這里的茶館沒有城市茶館的精致張揚,甚至連個名字和招牌都沒有,大都隱于農家小院內。若不是西寨村村支書周冠軍引路,記者實在難以找到這些農家茶館。
77歲的張恒武家的茶館就開在自家院里,茶館內黝黑發亮的小桌子旁坐滿了打麻將的村民,有的用茶館的茶壺喝,也有的用自己帶的杯子。一名拿著塑料壺喝茶的村民說,逢年過節,還有來茶館說書拉弦子的,很熱鬧。
B
拄著拐杖跑四五里地也來喝茶
茶館成為當地農民的精神家園,在彼此的敘說和安慰中實現心靈溝通……
喝茶已成了西寨乃至冢頭鎮周邊農民生活的一部分。這里的農民有喝早茶的習慣,喝早茶的大都是老人。“老頭們瞌睡少,醒得早,起床出門頭件事就是到茶館喝茶。早上四點多就有人來喝茶了,邊喝邊聊,誰家老母豬生豬娃了,誰家媳婦不孝順了,噴到七八點回家吃早飯。”張恒武說,“到了上午和下午,年輕人會多一些。”
記者采訪時,74歲的茶客朱金明正在打麻將。“我是長橋鎮東谷劉村的,離這里有四五里遠,可我每天一大早準時來這里喝茶,喝了30多年茶了。”朱金明說,“每天為喝茶跑個幾里地,一方面可以活動筋骨,更重要的是,可以和這里的老伙計們聊聊天。”
張恒武說:“大家到這里喝的是茶,圖的是熱鬧。誰家老頭要是有病多日沒出門,肯定會說我要喝茶去,老婆擔心老頭身體呀,就說我給你燒茶,可老頭說,光喝茶沒人,啥意思啊。”
在霍清廉、王靜所著的《民間百工》中,對這里的茶館這樣描述:“來喝茶的老人,有二里外東西羅溝的……還有六七里外李程莊的。這些老人無論春夏秋冬,不能隔三天不來茶館。有的趕完早上集(逢雙日)就坐茶館,太陽落山才離去,有的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來吃茶,中午就著饅頭還吃,下午四五點而去。最典型的是王鳳梧村的一位老茶客。他得了腦血栓,行動很不方便,拄一根和他一樣高一樣瘦的青竹竿,一步才挪四指,但他還是要走四五里來坐茶館,邁步與點頭之頻繁,簡直令人感動不已。”
說起當年喝茶之風興盛,村民張倉記憶猶新,“我那時候可能也就七八歲吧,藍河邊的碼頭上,都是煙販子,成群結隊在碼頭上歇腳,茶館都在碼頭附近,他們到這里后第一件事就是喝茶”。
對于這些遍布村落庭院的農家茶館,對冢頭鎮茶文化頗為熟稔的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蕭根勝認為,農民們在這里嘮嘮嗑,你說說東家的芥菜絲為啥能做得那樣好吃,他說說西家的兒子為啥能考上大學……在彼此的敘說和安慰中實現心靈溝通,消除了怨戾。所以說西寨村的茶館是當地農民的精神家園,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
研究者張偉豪在《中州學刊》為此撰文認為,這里的農家茶館是當地鄉村的重要休閑娛樂場所,是農村老年人的樂園,是交流信息的場地,是外地人融入鎮子的中轉站。
C
萬里古茶道從這里經過
數百年前,茶香伴著馬蹄聲
藍河水畔,是一溜兒紅石條鋪就的小路。“這紅石條鋪的小路,就是當年的茶道,當時的茶商還有其他商人,沿著這條道路運送貨物,到冢頭鎮西寨吃飯歇腳。”郟縣文化局原局長劉繼增說。
踩著這些寬約兩米,大部分已深嵌入地面的紅色條石,記者在飄落的雪花中緩步前行,寒風撲面的河邊鮮有人至,難以想象,數百年前的此處,竟然是馬蹄聲聲、茶香氤氳,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這里大口吃著香濃筋道的饸饹面,品著藍河的茶水……
《萬里茶路話常家》一書稱:“萬里茶路”是晉商明末清初開辟的從武夷山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貿易路線,總長5000多公里,縱貫祖國南北方,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中國的茶文化就是通過此道傳遍世界各地的。
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區采購的茶葉,就地加工成茶磚,水運到“茶葉港”漢口,再經漢水運至襄樊并進入河南境內,沿途經過唐河、社旗、郟縣等地,并過黃河北去。
萬里茶道為何能途經西寨村?
劉繼增說,西寨村是郟縣冢頭鎮鎮政府所在地,明清時期,冢頭鎮地處許昌至洛陽、禹州至南陽的兩條官道交會處,是當時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興盛時期商鋪達到五百多家。加之水陸交通方便,一時商賈云集,有“日進斗金”之盛況,被人們譽為“小上海”。這里酒樓飯館林立,當地特色飲食饸饹面、牛肉、燒雞等頗為有名,外埠客商多知冢頭而不知郟縣。
經濟的繁榮使得不少達官貴人和商賈在此建造商鋪和宅院,使得西寨村的明清宅院、古商鋪隨處可見。村里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古街,街道兩側大都是商住兩用的古宅院,門面用來經商,后院住人。當記者走過這條街時,看到兩邊全是青磚黛瓦構建的商鋪,恍若隔世,只是古宅內叫賣的現代商品,才把人的思緒拽回現實,
【溯源】
這里飲茶之風緣何盛行?
對此,《民間百工》中說,茶館業與經濟流通和道路交通有至關重要的聯系。一般說來,交通便利、金融貿易發達的地方,茶館業就興旺。自古以來這里飲茶之風盛行。自明清始,特別是民國以來,茶館林立,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在許多城市,茶館也并不多見,而這里的茶館已經興盛了上百年。這里的人們雖然祖祖輩輩過著簡樸的生活,可以忍受物質上的匱乏,卻不可以一日無茶,飲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劉繼增告訴記者,中國風俗學泰斗鐘敬文曾指點他的幾位學生,對冢頭鎮西寨村這塊的茶文化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調查,并在其《華夏風俗文化叢書》一書中,有專章講述這里的茶文化,“八十年代中期,中央電視臺也專門拍攝過這里茶文化的電視專題片。”(原標題:平頂山郟縣飲茶之風盛行 推動華夏風俗文化)
來源:大河報 時間:2013年01月11日 作者:溫中豪 李帥 李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