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話劇院新創話劇《紅旗渠》劇照。
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今年將舉辦“河南文化周”,昨天,早報記者跟隨上海新聞采訪團到達河南,了解了今年文化周的內容和情況。據悉,11月5日-11日,由河南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河南文化周”將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舉行,屆時,河南省話劇院的新創話劇《紅旗渠》、河南省豫劇二團的經典豫劇《清風亭上》將分別在上海大劇院和東方藝術中心上演。《蘇武牧羊》、《程嬰救孤》等優秀新創劇目將在藝術節交易會的平臺上向海內外推介。
文化周期間,中國《漢字》展也將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展出。一臺集河南民族音樂、服飾、歌舞為一體,以開封盤鼓、少林功夫、豫劇折子戲為主要內容的表演節目將亮相藝術節“天天演”。《中原文化走出去》和《華夏古樂》兩場講座將更全面透徹地介紹中原文化。
話劇《紅旗渠》重喚“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對于當代年輕人尤其是上海觀眾而言是個較為陌生的名字,而對于50歲左右的中國人卻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上個世紀60年代初,紅旗渠的修建竣工被稱為是“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
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排這個歷史事件,河南省話劇院院長趙新寶介紹說,該劇的創作過程十分艱難,前后歷時四五年,而創作之初就是想發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整個社會道德滑坡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什么?該劇用全景式的敘述方式,展現了孕育形成中原文化內涵的“紅旗渠精神”。在前不久文化部主辦的向十八大獻禮的“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中,該劇作為119臺劇目中的開幕式首演劇目上演。而觀看過該劇的專家和觀眾無不被這部劇作震撼。
該劇導演李利宏則表示,“紅旗渠”和河南話劇院有一種割舍不了的情結。上世紀60年代,紅旗渠這座刻在太行山上的歷史豐碑修建之初,河南話劇院就曾去采訪并排成了《風展紅旗》,1970年代又改編了《戰太行》。而在新時期創作這個題材,就是想呼喚民族靈魂的回歸。
李利宏在自己的導演札記中寫道“紅旗渠是一個信仰的時代,一群有信仰的人,發出的一個震驚世界的中國精神的信號。一個驚天動地的中原文化信息。在物欲橫流、欲望膨脹、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今天,我們要讓人們驀然回首看一看當年紅旗渠人的質樸、清貧、純粹和豪邁,無疑是對民族精神史詩的一次立體關照。在大魚大肉、饕餮盛宴、暴殄天物的當下,我們端一碗靈魂的玉米渣粥,無疑是對民族心靈貧血、缺鈣的一次補償、一次滋養、一次救贖。”
豫劇《清風亭上》兩大豫劇表演藝術家領銜
河南作為戲曲文化大省,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戲曲劇種,無疑是最能代表中原文化的豫劇。它脫胎于當地的地方戲曲河南梆子,以唱腔雄渾奔放、充滿強烈情感、極富陽剛之氣而著稱。常香玉主演的《木蘭花》、馬金鳳主演的《穆桂英掛帥》也許是上海觀眾最為熟悉的豫劇劇目。此前,河南省豫劇院曾帶著《村官李天成》《程嬰救孤》來滬,而此次來上海演出的《清風亭上》則是一出重新加工修改的經典傳統劇目,主演李樹建正是因《村官李天成》《程嬰救孤》聞名全國戲劇界的豫劇表演藝術家,而和他同臺搭檔的柏青則是馬金鳳的大弟子,同樣是當今河南豫劇最有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家。
據悉,改編后的《清風亭上》由盧昂等人導演,對人物的唱腔、動作的設計以及舞臺美術的風格以及思想內涵上都作了全新面貌的嘗試。由于兩位藝術家獨具一格的表演和演唱,加之豫劇藝術特有的聲腔之美及所蘊含的中原精神,該劇無論在城市或農村,國內或國外演出,都能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震撼所有的觀眾。(原標題:河南名劇《紅旗渠》等將亮相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