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員在東山擂鼓臺辨認出佛足跡圖像碑。該碑被砌于擂鼓臺南洞后世補砌的護墻南角底部,支撐其上墻體。二十世紀早期日本學者關野貞等考察龍門石窟時,南洞外接建有一面坡房屋一間,疑被覆壓于南墻下,其考察著作中均未提及此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洞窟保護工程曾特意以水泥筑頂,保護此碑。
擂鼓臺佛足跡碑東面和南、北面,東半砌于護墻內,其出露部分顯示,該碑由碑身和底座兩部分組成,材質一致,均為石灰巖,通體泛紅。下部底座為長方體,高63厘米,寬73厘米,厚度暫不詳,出露者36厘米,通體打磨光滑。上部碑身頂端殘,形制不詳,殘存部分作長方體,殘高83厘米,寬59厘米,厚度暫不詳,出露者33厘米(圖一)。碑身出露諸面均以陰線刻出佛足跡圖像。
此佛足跡圖像碑,與目前國內發現的數例同類遺物相比,特點鮮明:一是時間可能早到唐代;二是體量大,分別以整石雕出碑身、底座,組合安裝,且保存狀況較好。碑身多面均刻出佛足。三是圖像內容較簡化,不見趾尖蓮花、萬字符和腳掌劍、魚、滿瓶、海螺等物,較之四川眉山法寶寺僅刻出輪、魚的形式又顯復雜;足跟間連接二足的雙弧線亦不見于其他諸跡。四是佛足跟部兩側刻出站立、行走或坐姿的人物形象,未見于它處。這一材料的發現,豐富了相關題材的研究內容,并提出了新的課題。
1. 西面:表面多有風化漫漶。下距碑底13厘米處對稱刻腳趾向上的佛足跡兩個,足間距5厘米。佛足跡前寬后窄,內側足緣線條僵直,外側足緣線條略有弧度。趾尖以上殘毀不存,足跡殘長58厘米,前掌最寬處24厘米。小趾不存,余存橢圓形腳趾根部,表面平素無飾。趾下有上弧的弧線一道橫貫前掌。前掌正中刻一直徑15厘米的千輻輪,輪轂及輪圈均以三道同心圓表示,其間刻放射狀的輻條約36根,輻條占輪面積比例較大。足跡下半刻一高20厘米的三寶標,三寶標下半為直徑11厘米千輻輪,刻于足跟中央,其下沿距足跟甚近,形同前掌者;其上三股叉狀物僅存小部線條。除此之外,佛足跡上別無其他裝飾痕跡。二足間近足跟處平行刻下弧線兩條,足跟下有帛帶外伸,沿碑面邊緣自下而上飄揚。該面底部兩角各刻一盤坐的人物形象,頭頂大致與足跟水平,上身漫漶不清,北側者左臂屈肘,手置胸前,身下敷四緣貼作寬帶狀的坐具(圖二)。
2. 南面:保存狀況最好,足跡線條清晰。露左足,形同西面佛足跡,惟前掌千輻輪外加飾心形卷草紋一周。三寶標上半三股叉狀物由兩個雙線“U”形橫向并列構成,其下 “人”字形排列圓環一道,三寶標尖部各飾卷草。足外緣飾以半圓內的花形。(圖三,本幅照片由李心堅拍攝)右足僅露內緣線條,雙足間近足跟部平行刻下弧線兩條,其下刻一立于方臺上的人物形象,對應的碑面底部外角刻一面內奔走狀的僧人形象,因被砌護,雕刻細節暫難辨識,可窺小腿赤裸,跣足,背負長物,上身前垂條布。
3. 北面:風化最為嚴重,圖像漫漶幾不可識,可辨足跡圖像略高于西面者,底端外側亦刻一下敷坐具的坐姿人物形象。
碑之東面砌于護墻內,其上亦刻佛足跡圖,抑或刊刻碑記,暫不得知。從南面雕刻內容看,應為雙足,如此則碑身厚度應在66厘米左右,碑座厚度應在72厘米左右。
擂鼓臺佛足跡圖像碑出露各面均無文字題刻顯示其年代,但西、南面底端的人物形象,具有唐代造像特征。其圖像布局方面,千輻輪刻于前掌中心,不同于目前所見明清時期佛足跡圖像中刻于整個腳掌中心的形式。因此,擂鼓臺佛足跡圖像碑似為唐代之物,其下限應不晚于宋代。
作為佛教圣跡之一“佛足跡”源自印度,《法顯傳》《洛陽伽藍記》《釋迦方志》《大唐西域記》《法苑珠林》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佛藉中多有關于印度佛跡石的記述,且有“齋日放光”“輪相發光”“放光照寺”“鑿已還平,文采如故”等靈異。東晉鳩摩羅什譯《佛跡現千輻輪相經》,突出了《雜阿含經》中相關內容。《續高僧傳》有隋時 “于咸陽造佛跡寺”的記載。關于中國的佛跡圖像,一般認為唐初由玄奘、王玄策自印度帶回,約當其時的《廣弘明集》中有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上、循州東北興寧縣靈龕寺北石上和簡州三學山寺“佛跡”的記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亦題有“觀佛跡寺”詩。目前所見陜西宜君玉華寺、四川眉山法寶寺、陜西耀縣、重慶大足、陜西西安臥龍寺、河南鞏義慈云寺和登封少林寺、浙江寧波阿育王寺等佛足跡圖像資料,最早者為唐代遺物;日本奈良藥師寺天平勝寶五年(753年,值唐天寶十二年)佛足跡石明確其粉本為“大唐國”傳入的王玄策本。但南朝梁簡文“謝勅苦行像并佛跡等啟”中有“舍人顧疌奉宣勅旨,以金銅苦行佛并佛跡、供養具等賚使供養……千輻足輪德圓萬善” 的記載,顯示當時似已有供養佛足跡圖像之舉。
武周革命,多構祥瑞,因成州現佛跡而改年號“大足”,無疑對佛足跡的崇拜和相關圖像的刻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寶刻叢編》卷二即有長安二年(702年)閻朝隱、范元哲分別撰寫的京兆“司刑寺佛跡碑銘”的記載,反映當時這一圖像的流行。擂鼓臺佛足跡圖像碑,或是在這一背景下雕造的。(焦建輝)(原標題:龍門石窟發現佛足跡圖像碑 具唐代造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