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硯因產于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的黃石山而得名。黃石硯孕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名于明清,衰于民國,新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其主原料是產于黃石山的墨石、青石、紫石、青紫石和鳳眼石五大類別。所制上等硯中含七彩,有的如寫意畫,暈染交融,有的如工筆畫勾勒分明,非人工所能為之,恰如天外神筆。其硯玉質鏡光,著墨即研,墨光如油,不滲不涸,儲久如新。黃石硯,天之精,地之華,山之骨,人之魂,藝之寶,故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稱道。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硯史》一書中,羅列全國26種硯臺,將黃石硯列為石硯之首,并和當時久負盛名的石硯相比較,其顯著之處均在名硯之上,比端硯下墨快,“方城溫巖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硯相比,“著墨如澄泥,不滑……墨發生光,如漆如油。”在論述歙硯石色時,“亦有赤紫色石,無紋理,少瑕光……琢為硯,與墨斗,不相入,經日便滑,不可研矣。”當時名震全國的四大名硯,除青州紅絲硯外,均以黃石硯為標準作鑒別比較,足見黃石硯在當時書家心目中地位之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