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文化產業擦亮“人文名片”(2)
2014/5/30 11:19: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相對城市來說,農村的文化活動由于場地、人才等因素,較難開展。唐河通過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培育鄉土文化人才,目前全縣521個行政村已建起100多個文化廣場,組建了300多支文藝演出隊,使文化活動深入基層農村。同時該縣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專業藝術團體送戲到基層、送文化下鄉,縣豫劇團充分發揮流動舞臺車的作用,整合縣內文藝資源,成立了文藝演出公司,同時與文化下鄉、民間業余文藝團隊調(展)演活動等結合起來,與唐河文化資源、文化傳統節目結合起來,大膽探索、大膽創新,開展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切實享受到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縣電影公司依托“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組織了一大批適合廣大群眾觀看的優秀影片,組織基層電影放映隊伍,有計劃地為基層群眾放映電影。
文化猶如春風細雨,作用潛移默化。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唐河,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每天晚上市民們便自發的三三兩兩來到廣場來觀看演出或參與活動,有時很晚了都不離去,這些都是因為先進文化、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通過參與文化活動,廣大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無事生非、酗酒鬧事、聚眾賭博等陋習日漸減少,形成了文明、和諧、高雅的社會新風。
為加快文化產業建設,該縣還成立了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研究會、友蘭書院以及唐河縣書畫院,廣泛挖掘全縣各階層、各行業文化藝術人才,建立起文化藝術庫,在政府與民間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讓漢劇、大書鼓等20多種幾近絕跡的民俗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在一些老藝人的帶動下,這些民俗文藝團體走向市場,逐漸形成產業,同時火熱的文化活動也催熱了文化市場。縣文化藝術演出公司、文化公司及舞蹈、器樂、武術、健身操等各種各樣的文藝培訓學校迅速崛起,帶動了全縣文化產業的發展。
隨著城市文化景觀的不斷增加,文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文化活動平臺的不斷增多,該縣文化呈現出節會文化、專業團體文化、群眾文化等多種文化形式共生共榮的開放型文化產業發展新氣象,文化承城、文化惠民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亮點和常態。
為了讓城市充滿“文化味”,近年來,唐河對城市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確立了建設50平方公里、人口50萬發展規模的宛東次中心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和文化旅游城市“三個定位”,形成了“生態蘊市、文化承城”的決策,凸顯“會呼吸的城市、能說話的文碑”兩大城市功能,加速推進宜居唐河、人文唐河建設。
唐河是哲學泰斗馮友蘭的故鄉,為打造“友蘭故里”歷史文化名片,縣委、政府沿唐河岸邊,興建了友蘭濕地公園、友蘭紀念館,修建了友蘭大道。在友蘭濕地公園的建設上,該縣引入了漢畫像石文化、唐河名人文化等文化元素,建設了馮友蘭紀念館和革命烈士紀念館兩處標志性文化設施。
尤其是馮友蘭紀念館采用中國傳統四合院樣式,生動再現了馮友蘭故居的原始風格,全面展示了一代哲學泰斗的生平起居。同時,為彰顯該縣文化的深刻內涵,縣里成立了馮友蘭研究會,組織舉辦了全國第九屆馮友蘭哲學學術研討會,舉辦了馮友蘭先生誕辰116周年研討會,馮友蘭紀念館開館書畫展等大型活動,進一步加強對友蘭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使友蘭人文精神代代流傳,永放光彩。
與友蘭紀念館一路之隔的革命紀念館是該縣打造文化景觀的又一亮點。革命紀念館由革命歷史廳、將軍廳、廉政建設廳和多媒體報告廳組成,以豐富的歷史文物、翔實的文史資料等多種表現方式,濃縮了該縣近百年的革命和建設歷史,生動展示了唐河革命斗爭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正在興建的石油地質博物館,充分展示了獨特的地質文化風貌,使縣城的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融為一體。正在建設的和諧廣場及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唐洲大劇院建設項目,對于完善提升中心城區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已經啟動的菩提寺開發、唐河外灘和唐河臺灣文化城規劃建設項目也將為文化興城增添更多的姿彩。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宣傳推介人文唐河建設成果,進一步提高唐河縣的美譽度,該縣還邀請唐河老鄉、武漢軍區政治部主任焦隨東結合家鄉地域文化特征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新風貌,創作了《九龍湖》、《石柱擎天》《唐河我可愛的家鄉》、《文筆峰》、《梔子花兒鄉》五首系列歌曲。
如今,通過加大文化產業開發和文化設施投入力度,該縣先后建成和開建了20多個文化設施開發項目。目前,已形成了全面啟動、多點支撐、交相輝映的人文態勢,使該縣縣城的特色文化嶄露頭角。
文化旅游,提速經濟。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梳理,優化配置文化要素,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結合,把唐河打造成宛東新興旅游城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縣委、政府把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特別是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上,該縣累計投資5000多萬元,精心打造了九龍湖風景區、石柱山森林公園、古蓼國遺址、龍泉禪寺等一批頗具文化底蘊的精品旅游景點,形成了生態山水游、禪宗文化游、根親文化游、城市休閑游四大旅游特色,結束了該縣無文化旅游景區的歷史。如今,石柱山森林公園、普化講寺先后晉級為國家3A、2A級景區,南陽臺灣文化城、大唐梔香園、九龍湖生態休閑度假中心等一批新興文化旅游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唐河還是世界廖氏、丁氏、謝氏的發源地,為打響“姓氏文化”品牌,縣里先后舉辦了謝氏、廖氏宗親尋根謁祖活動,尤其是連續兩年成功組織了世界廖氏宗親尋根謁祖活動。廖氏宗親們零距離接觸了唐河,了解了唐河,宣傳了唐河,增強了支持唐河發展的信心。他們紛紛慷慨解囊,資助修建了古蓼國國王叔安公紀念館,為唐河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增添了新的亮點。
唐河臺胞臺屬較多,縣里充分利用這一人脈資源,唱文化戲,以親情感召吸引臺商臺胞前來投資興業。該縣在臺北成立了河南唐河(臺北)家鄉聯誼會,開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加強與臺胞臺屬的感情交流。2010年又成功組織了“臺商臺胞”唐河行活動,并興建了臺灣產業園,為臺胞尋找新的事業發展機遇,共同融入唐河的發展大業提供一個良好平臺。
文化與旅游的和美交融,使唐河的旅游產業增加了厚度,來唐參觀旅游的游客明顯增多。僅去年,全縣文化旅游收入已達1000多萬元,同時帶動了旅行社、餐飲等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唐河干群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潛能得到了極大的釋放,點燃了干事創業的激情。僅去年,該縣依托文化交流活動招引各類項目30多個,合同引資108.5億元。同時,全縣多項重點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該縣穩居全市發展第一方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中部百強縣、河南對外開放先進縣,該縣的對外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去年,全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5億元大關,達到5.69億元,同增長33%。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唐河網(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