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硯:從作坊生產走向“集團創新”
2014/7/31 11:09: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石質如玉、貯水不涸、其聲如磬”的黃石硯,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漫長失傳后,上世紀80年代隨著作坊式生產的勃興而再度面世。
近一年來,當傳統工藝品因“禮品經濟”失去市場時,黃石硯的命運如何?7月29日,記者到黃石硯的故鄉南陽市方城縣探訪。
黃石硯的主產地獨樹鎮既有作坊密布的硯山鋪村,又有華寶黃石硯廠等規模較大的企業。在華寶黃石硯廠,記者看到這里的硯臺加工流程雖和作坊相似,但最為耗時費力的雕刻、打磨工序已經部分實現了機械化。來自不同地區的匠人和藝師有時操起傳統雕刀,有時利用現代化雕刻機,設計、加工多種風格的產品。
從產業特色村到縣城里的“專賣一條街”,記者發現,近一年來黃石硯產業發生了下列幾大變化:
產品開發方面,相對單一的傳統產品正向多樣化的藝術品轉變。在“專賣一條街”的各家門店里,產品除目前仍占主導的硯臺外,還有新開發的茶盤、擺件、壁雕等。
技法方面,傳統的淺浮雕技法正在向以深浮雕、透雕法為主的現代高新技術加工方式轉變。
題材方面,雕刻題材已突破老一套的“龍鳳題材”。在裕錦硯雕工藝廠,設計師袁向立根據石材鈣化以后的不同形狀和紋路,巧妙創作出《關羽夜讀春秋》、《秋林搜神圖》等作品。當地人總結說,雕刻題材不斷創新,有直接從中國傳統詩文中取材的“詩意題材”,有從雕塑、雕刻、繪畫和工藝品中尋找靈感的“古風題材”,還有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的“神話題材”等,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石材的天然審美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銷售渠道方面,黃石硯正從以前的自銷向多層次、多渠道、綜合型的貿易發展轉變。目前,銷售渠道除了傳統自主門店,還有通過特色禮品店、書畫廊、會所、工藝品店銷售的新渠道。華寶黃石硯廠總經理張偉說,至于網絡銷售,因為“因材施藝”的藝術品無法進行批量復制,目前面臨制約瓶頸,如何突破有待探索。
經營方式方面,該行業正從分散經營轉向集約經營。2013年,方城縣黃石硯協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被推選為協會會長的張偉介紹說,本著集約經營、互通有無、共建平臺、協作創新等原則,協會建立后,面對原材料噸價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300元左右上升到目前3000元左右,協會積極協調集體價,以降低會員單位的生產成本。此外,協會通過組織展覽、辦專業網站等措施帶動產業發展,目前全縣黃石硯年產量近8萬件。
對于這種創新局面,南陽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永德稱之為“集團創新型”。他認為,除了上述轉變外,黃石硯在文化理念上應從傳統文化向多元文化轉變,推動古今、中外、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相互融合,進一步激發產業活力;在經營理念上,應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提高黃石硯的文化影響力和市場美譽度;在人才培養上,應從師徒相傳走向學校教育,為黃石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通過“集團創新型”發展之路,讓黃石硯真正獲得重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