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原稱四股弦,因主要伴奏樂器是象鼻四弦。在清朝乾隆年間已在河南南陽、鄧州一帶流傳,至咸豐時已流傳到禹州、許昌、鄭州、商丘、周口一帶。因其也采用河南方言演唱,旋律與豫劇有相通之處,也是大小嗓結合。不過越調有自己的演唱風格,不僅有表現民間風情的外莊戲,還有表現帝王將相的袍帶戲,又稱正莊戲,例如《下南唐》、《無佞府》、《白奶奶醉酒》、《李雙喜借糧》等達500多出。鄧州乃越調之鄉,傳說雛形產生于南宋。在元明時期就有大大小小的“亂彈班”,明末登臺成戲。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鄧州衙門越調班盛行于周邊各縣,掌班人岳志杰,演員有“假得蘇”、劉合法、牛成立、“河南娃”、羅金章等人。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鄧州羅莊鴻岑“江湖班”成立,掌班人羅金章,主要演員有筱金鉤 、冠耀、劉恒培、老玉喜等。民國六年(1917年),羅金章率戲班赴省會演出。主要演員有羅金章(紅臉)、筱金鉤(小旦)、劉玉枝(小旦)等,《豫言》報先后6次發表文章,盛贊南陽越調的演出成功,“筱金鉤堪可并駕梅郎(梅蘭芳)”,從此聲振中原,開創了南陽越調歷史的新紀元,從此南陽所屬十余縣先后建立越調戲班多達9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