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南陽 >> 名人名家 >> 身邊名人 >> 瀏覽南陽

五指算歷法 中國第一人

2013/10/25 16:07:04 點擊數(shù): 【字體:


五指算歷法 中國第一人
李智信和他寫的中國最好的歷書

 一次邂逅,他開始潛心研究指算天干地支。如今,短短幾秒鐘,他用一只手“掐指一算”,即可算出上下五千年,堪稱中國第一人。

  11年來,他為國內(nèi)出版的歷書勘誤數(shù)千條,為古玩字畫鑒定“身份”無數(shù)。

  去年,傾注了他整整7年心血和智慧的《指算干支與長篇歷譜》出版。這部洋洋195萬字的歷書,囊括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公元2100年,近3000年間的多種紀年方法,并列有圖表可查。該書既有星期,又有二十四節(jié)氣,是之前所有歷書的“集大成”,是中國目前最好的歷書。

  他就是我市退休干部李智信,一位84歲的可敬老人。

    □本報記者 張 燕 劉 娜

    一次邂逅,計量專家癡迷歷法
   
    今年84歲高齡的李智信老人,是原南陽市計量所所長,河南省衡器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市收藏協(xié)會元老。一個衡器專家,緣何晚年成了指算歷書第一人?李智信笑言“純屬意外”。2001年夏天,73歲的李智信偶然在市內(nèi)一家古玩店看到一幅山水畫,落款為“戊申年”。“我隨口問了句‘這畫是哪一年畫的?’沒想到從店員到老板,竟無一人知道”。

  李智信告訴記者,歷法是人們統(tǒng)一時間的標準,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因之有“皇歷”的說法。中國的傳統(tǒng)歷法是從夏商開始的天干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干,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支,中國人的12生肖就是根據(jù)12地支推算輪回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決定以公歷為主、農(nóng)歷為輔,國人才開始接觸公歷。在此之前的4000多年,中國人的歷法一直用的是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不僅用于紀年,而且廣泛應(yīng)用于醫(yī)學(xué)、易學(xué)等領(lǐng)域。

  那幅字畫所題的“戊申年”,到底是哪朝哪代哪一年?李智信開始刻苦鉆研。“我小時候跟著爺爺學(xué)過些皮毛,有些基礎(chǔ),后來主要根據(jù)萬年歷自學(xué)。我的指算秘訣是‘一只手,兩個零點,三句口訣,四個公式’,非常簡單易學(xué)。這些都是我摸索著自己編的。”通過指算,李智信推出這幅山水畫作于1848年。

  “古玩行的年份判斷只是大致朝代,而指算就比較確切了。這對古玩的鑒定非常重要。從那時起,我迷上了指算萬年歷”。

    幾多勘誤,古稀老人矢志著書
 
    自從發(fā)明指算萬年歷后,李智信老人頻頻“出手”,樂此不疲。2007年,“晚報當時有個《鑒寶》欄目,有一次有個粉彩瓶也說是‘戊申年’制,專家們有的說是清末,有的說是民初,眾說紛紜,無法定論。我用指算不到半分鐘就算出來這個粉彩瓶是1908年的寶物”。

  “還有一次,市收藏學(xué)會副秘書長周鑒雷得到一面銅鏡,上面寫著‘天啟甲子’,問了不少內(nèi)行,都不知道是哪一年。周鑒雷找到我,我只用幾秒鐘就算出來是1624年。‘天啟’是明朝崇禎前一個皇帝的年號,干支是60年一輪,把范圍圈在這個框框里后,我用指算法,很快算出了具體年份”。

  2008年,李智信在家人的陪伴下,專程來到長沙馬王堆紀念館參觀。“當我參觀到3號墓時,我注意到木簡上寫著下葬時間是‘文帝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講解員只知這是長沙侯的墓,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下的葬。我掐指一算,一分鐘后,算出是公元前168年二月廿四(公歷4月4日)”。

  研究指算萬年歷3年后,李智信的腦中閃現(xiàn)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出書!“寫歷書的想法,我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和多次勘誤密切相關(guān)。”李智信告訴記者,自打自己粗通指算萬年歷后,他處處留心歷書,發(fā)現(xiàn)就連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的歷書,也幾乎沒有不出錯的。

  特別是中國科學(xué)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培瑜著的《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1990年7月出版),李智信指算歷法,勘誤72處。“張培瑜是中國天文歷法界的泰斗,學(xué)術(shù)水平相當高,但有關(guān)歷法方面,仍存在不少謬誤。我勘誤后,和張培瑜進行了溝通,張培瑜表示非常感謝,該書再版時,對72處予以更正”。

  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文明史,竟無一人能準確算出歷法。這個發(fā)現(xiàn)讓李智信下定決心,要出一部目前中國最好的歷書。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晚報 2012年1月10日
0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