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方城
2013/10/11 18:09: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南陽盆地東北隅,有一片古老而神迷的土地。這便是國家首批對外開放縣、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教村首批試點縣、河南省優質煙生產基地縣、河南省生豬出口基地縣、南陽黃牛生產基地縣、河南省綠色能源基地縣——方城。
這里有中國現存最早修筑的楚長城,是戰國名家始祖尹文、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廷尉張釋之、諫議大夫尹敏、司徒韓暨、抗清名將吳阿衡、無神論思想家范縝和空軍英雄杜鳳瑞的故鄉;
這里有與武當山齊名的道教勝地黃石山,黃石公、張良、葛玄、張三豐都曾在這里修道幽居;
這里有漢代湖陽公主修行的千年皇家道觀煉真宮,光武帝曾在這里“扳石得泉”,劉備也曾在這里“火燒博望”;
這里有始雕于漢代省級重點文物摩崖造像,有北宋四大名剎之一普嚴禪寺;
這里有林翠泉清的望花湖、石怪川奇的七十二潭、峰秀谷幽的省級森林公園大寺與七峰山;
這里有鬼斧神工、形神兼備的歷山神女美女峰。
走近方城,你可以從遠古的石斧石鐮等文物中發現她久遠的歷史;可以從漢代畫像磚石、摩崖造像中分享古代燦爛文化;可以從千年古銀杏的枝椏中體驗歷史的滄桑;可以從川奇谷幽、石怪潭碧中體味秀美的山水;可以從田園村舍居民的歡聲笑語中感受新農村幸福、和諧、美滿的生活;還可以從高樓林立、碧水恬靜中聆聽現代化建設開拓、開放、創造的時代強音。
走進方城,你會深深感受到這里處處都洋溢著蓬勃生機,處處都涌動著希望與夢想。這里以全方位開放的胸襟、周到熱情的服務,真誠歡迎八方賓朋,與您同心協力,共創互利雙贏的美好未來!
自然狀況
方城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北隅,東徑112°38′—113°24′,北緯33°04′--33°37′。東鄰舞鋼、泌陽,南接社旗、宛城,西連南召,北依魯山縣、葉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61公里,總面積2542平方公里。下轄七鎮(城關、博望、趙河、獨樹、廣陽、拐河、小史店),九鄉(券橋、二郎廟、古莊店、楊樓、清河、楊集、四里店、柳河、袁店);577個行政村,4115個自然村,5400多個村民小組。全縣共23萬余戶,逾100 萬人;有漢、回、滿、白、壯、蒙古、納西、藏、苗、彝、侗、僳僳、維吾爾等13個民族,漢族約占98.3%。
方城縣地處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南陽盆地與黃淮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的分界線,東北部是天然形成華夏九大隘口之一“方城”,是華北氣團進出南陽盆地的主要走廊,歷史上被素稱為“五界一口”。境內最高峰七峰山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淺山區、崗丘區、平原區分別占總面積的47%、22%、31%。境內有河流70余條,堵【Zhé】、潘、趙水南流入漢,澧、潕、滍水東流如淮。年
均氣溫14.4℃,年均日照209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803.9毫米,無霜期220天。
境內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綠豆、豌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葉、花生、辣椒、菜籽、芝麻、棉花等,蔬菜類作物主要有蘿卜、白菜、紅蘿卜、菠菜、番茄、茄子等;水果類有桃、梨、杏、柿子、核桃、石榴等;中草藥類有丹參、桔梗、蝎子、蜈蚣、杜仲等。
歷史變遷
方城境內現存的古文化遺址11處,現存的古文化遺址內石斧、石鑿、石鐮、陶器等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境內已經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勤勞創造著史前文明。
夏代,方城地屬古豫州,中原通往西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夏路”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境。
少康時封次子烈曲于此建立繒國,建都于今方城縣城一帶,在這里發明了養蠶繅絲織錦技術,使這里成為我國絲織技術的發祥地;西周晚期,繒侯在封地東北邊境依山水形勢設關置塞,名曰“繒關”,并與申侯聯合攻滅西周幽王,擁立東周。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軍“過鄧”、“伐申”,依山水形勢在原“繒關”基礎上修筑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并在“夏路”咽喉要塞處筑方形小城派兵固守,名曰“方城”;“方城”(繒關)關塞因其地處險要并發揮巨大軍事防御作用而名揚天下,《準南子·地形訓》將“方城”與“太汾、冥厄、荊阮、 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并稱為“天下九塞”。
戰國中期,楚國封貴介公子于此,置陽城公,設“陽城”縣尹;楚懷王時期,齊、韓、魏三國趁秦楚兩國大戰藍田國內空虛并力襲楚,“方城”一帶遂屬韓;公元前272年,秦占陽城,在此置陽城縣,屬荊州南陽郡,陳勝幼年曾在故里傭耕。
西漢更為堵陽,為縣治,屬荊州南陽郡,是廷尉張釋之的故鄉,境內并置舞陰縣、博望侯國、向城縣;王莽復名陽城,博望改為宜樂,屬荊州南陽前隊;東漢復名堵陽,為尹敏故里,光武封朱佑侯國于此地,湖陽公主也曾在此修建皇城清修;三國時期屬魏,仍名堵陽,是司徒韓暨的故鄉,諸葛亮也曾在境內結庵隱居,出山后助劉備于博望火燒夏侯惇,成就了諸葛第一功;西晉時名堵陽,侯國,為韓壽故里。
382年,方城屬前秦南陽郡; 420年,南朝宋更名赭陽,屬荊州南陽郡;449年改屬雍州南陽郡;479年,南朝蕭齊時置北襄城郡,治赭陽城,領境內方城、郟城、伏城、舞陰、翼陽、赭城等六縣,方城開始成為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名稱;497年,北魏孝文帝攻占方城,改為襄城郡,領境內方城、郟城、舞陰、翼陽、北平、赭城6縣,境內舞陰(即今楊樓鄉梁城村一帶)是歷代無神論主義范縝的故里;南朝梁置赭陽郡;北齊復置赭陽縣;西魏時置故赭陽、赭城為“方城”,隋、唐、宋因之名方城;1208年,金以方城為倚郭初置裕州,領舞陽、葉縣、裕州3縣;元、明、清因之,屬南陽府;民國二年(1913)改為方城縣;1927年道廢,直隸河南省;1933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11月5日,陳謝兵團解放方城,仍名方城縣,屬豫陜鄂區第七專員公署;1948年6月屬豫西區第二專員公署;1949年5月屬河南省南陽專員公署;1968年屬南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屬南陽地區專員公署;今屬南陽市。
人文特色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方城地處要塞,歷史上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數千年來積淀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走進方城,猶如走進一部厚厚的史書,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幀幀厚重而又意蘊深長的神秘畫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