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玉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
2013/4/15 16:29: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南陽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中國猿人南召直立人就生活于白河上游雞河與鴨河一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先民們在南陽盆地廣大地區的生活十分活躍,南陽市近百處的古文化遺存就可窺見一斑。1958年以來,經過國家、省、市、縣文物工作者試掘和發掘的遺址有黃山、下王崗、大張莊、八里崗等十余處。其中,黃山遺址出土的玉鏟,經有關部門鑒定為獨山玉質地。這一發現揭開了中國中原地區獨山玉文化研究的序幕,在中國玉文化研究史上具有時代的意義。該玉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因距今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故有“中華第一鏟”之稱。
黃山玉鏟的發現,提高了南陽獨山玉的知名度,引起了科技界和社科界的廣泛關注,為南陽和鎮平玉雕業的振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今,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與知名的文物考古、寶玉石地質、獨山玉開采與加工等方面的專家攜手,全面而又詳盡地對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進行調查和研究,現已證明南陽是中國中部玉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同時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
一、獨山玉文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試掘。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位于南陽市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北,西南距中國產玉名山—獨山約3公里,距南陽市區約10公里。在試掘的10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了大批房基、墓葬和各種器物。其中,石器有斧、鏟、鐮、鑿、礪石;玉器有鏟、鑿、璜;骨器有鏃、簪、針、錐、環、匕;陶器有鼎、缽、碗、盆、罐、甑、杯、隈、銼、紡輪、彈丸等。遺跡、遺物主要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特征,但兼有屈家嶺文化的性質。遺址中出土的玉鏟,經有關部門鑒定為獨山玉,它是中原地區惟一最早的一件玉制品,距今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遺址中發現的房屋,被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所引用,曾成為中國高等院校歷史教材。1961年,黃山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1981年、1984年,省、市、縣文物工作者先后三次對包括黃山在內的南陽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普查和復查,又發現了一批重要的遺跡遺物。與此同時,安志敏、鄒衡、張忠培、安金槐、嚴文明等著名考古學家先后駐足于黃山、下王崗、八里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玉文化專家楊伯達先生在南陽調研時又發現數件新石器時代獨山玉制品,如鎮平安國城遺址的獨山玉鏟、新野鳳凰山遺址獨山玉鏟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鎮平縣和南陽市連續舉辦玉雕節,對獨山玉文化宣傳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并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河南省、市、縣文物考古、地質、寶玉石和玉雕界等工作者先后發表了一批較高水平的論文、專著,如江富建的《試論中原古玉業和產生與發展》(1988)和《南陽玉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地位研究》(2003);王建中的《南陽新石器時代文化綜述》(1982)和《南陽古代獨玉初探》(2002);擊世全的《南陽獨玉及其工藝品》(1997)、《南陽獨山玉的質量評價》(2001)和《南陽玉雕略史》(2003);孟憲松、吳元全等的《中國獨山玉》專著(2004),等等,都從不同視角闡述了南陽獨山玉、獨山玉文化的特征與內涵。
但是,遺憾的是,在過去的45年里,人們并不有在黃山獨山玉鏟發現的基礎上,繼續于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的調查工作,更談不上考古學意義上的獨山玉文化研究與“獨山玉文化”命名工作,以致于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研究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二、獨山玉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為了解決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2003年度,南陽師范學院正式掛牌成立了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率先開展了旨在探討獨山玉文化的起源、發展與傳承關系的研究工作。
1、基本思路
中國加入WTO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玉雕業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態勢,作為全國最大的玉雕加工銷售集散地和南陽、鎮平玉雕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作為平臺,南陽“二節(張仲景醫藥節、玉雕節)一會(經貿洽談會)”為南陽獨山玉文化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國內一些學者提出了未必能成立的學術觀點,即遍及祖國大陸及港臺地區,東南西北四方的考古學文化中,都出土過不同類型的玉器,惟“仰韶文化雖有玉器制作的物質基礎,但玉器并不發達”的推論很值得商榷;再得,南陽師范學院作為豫西南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不僅設有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專業研究機構,而且擁有一批國內知名的文物考古、地質、寶玉石、獨山玉等方面的兼職專家;中外,在不動一鏟土的情況下,開展獨山玉文化地質考古調查,搜集新石器時代遺址散落于地表的遺跡遺物,有助于文物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最后,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地質、寶玉石研究人員同有關專家,開展玉器考古調查和玉石研究,并采用科學的檢測手段,是將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玉料和玉器從石料和石器中分離出來,進而確定其礦物成分的科學思路和科學方法。
2、研究方法
本課題正在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因而前期準備工作充分,并已厲立了課題研究小組,擬分四個階段采用不同手段進行獨山玉文化研究。
課題準備階段:制定了課題研究規劃,著手收集、查閱一切有關南陽及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字、照片、實物資料和信息材料。
田野調查階段:利用一年中夏收和秋后的有利季節,廣泛開展田野地質調查和考古調查工作,盡可能將南陽境內不同流域、不同類型的新石器時代遺物、遺跡,尤其是石料和石器、玉料和玉器作為研究標本收集起來;同時作好遺址地形、地貌的調查與文字、繪圖、照像、測量等記錄工作;做好玉料來源地—獨山的調查與研究工作。
室內整理階段;根據類型學(即標型學),將同一門類的遺物,如石器、陶器等,按照它們的形態特征分成類型,研究其發展序列和相互關系,用礦物學理論與方法將玉料和玉器從石料和石器中分離出來,通過科學檢測和無損傷分析,以確定其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并從中確認其獨山玉料和獨山玉器;同時觀察玉器的痕跡,鉆孔痕跡、先剖后磨痕跡、先磨后鉆痕跡、木呈鉆對鉆痕跡、石木呈鉆痕跡、石木呈鉆墊痕跡,并加以科學試驗,即用考古調查實物或實驗考古學推論新石器時代獨山玉的加工方法和工藝流程。
綜合研究階段:重點突破南陽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繁盛,裝飾品和禮儀品稀少的反常現象:探討先進的打制、切割、琢磨玉器的工藝水平;玉鏟工具發達的原因以及對農業經濟和固定化生活方式的影響;獨山玉料的采集與搬遷方法;南陽新石器時代玉器應用的歷史和相對年代;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深遠影響。
三、獨山玉文化研究的進展和收獲
自2003年9月起,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組織了涉及文物考古、地質、寶玉石、獨山玉、歷史地理等方面的一批專家學者,首先對南陽十三個縣、市、區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進行了田野調查,收集了20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上散落于田埂、麥地、溝壑、墳地、路邊、地頭等地表的具有代表性和時代特征的遺跡、遺物,特別是石料與石器中的獨山玉標本,并對各遺址進行了文,測繪、照像等資料的記錄工作。其次,對田野調查的標本依據類型學原理進行分類,諸如陶器、石器、玉器等,并編號登記加以妥善保管。田野地質調查與考古調查取得了豐碩成果。
1、對獨山玉文化調查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有10項,有多項為中國考古學文化上的重大發現:
(1)黃山遺址文化遺存的年代可上溯到7000年前左右,即仰韶文化早期,由此可將“黃山人”生活和制作獨山玉器歷史的年代向前推進了近千年。其證據:①在采集的陶器中發現了類同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早一期的凹周線器底陶缽;②出現了類同方城大張莊裴李崗——仰韶文化摻有滑石粉的柱狀鼎足和粘貼口沿;③陶器上出現了仰韶文化早期可見的刻劃紋和乳釘紋。
(2)在內鄉縣茶菴遺址,發現了一件完整的獨山玉手鏟。這件玉鏟為磨制品,且有手柄(雙肩),更難得的是刃部兩面都有經長期使用后留下的磨痕,即使用痕,痕跡槽十分明顯。這件手鏟為黑色獨山玉,制作工藝精美,前端呈弧瓢狀,后有手柄,表面平整光滑,達到國家二級文物標準。該獨山玉鏟類型在河南乃至全國尚屬首次發現。
(3)在臥龍區黃山、宛城區高河頭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打制的獨山玉鏟和獨山玉斧,且都有保存良好的使用痕。
(4)在黃山、高河頭遺址,分別發現了9件和8件具有制作加工時留下的切割(鋸)痕獨山玉鏟。該切割痕密集平行排列,雖經磨制依然清晰可見,使我們探討獨山玉鏟的加工工藝、技術和使用工具的珍貴遺物。
(5)在調研的20余處南陽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18處發現有獨山玉制品,涵蓋了南陽市域13個區、市、縣。
(6)獨山玉制品極為豐富:發現有大量的獨山玉鏟、獨山玉斧、獨山玉鑿等獨山玉器以及獨山玉料。
(7)獨山玉器品種繁多,近20余種。主要有玉鏟、斧、鑿、鐮、帶孔玉刀、玉磨棒、研磨器、鏃、錘、錛、餅形器、刀形器、刮削器、片形器、杵形器、鏟形器等,其中大部分品種為獨山玉器的首次發現。
(8)加工工藝多樣而且精細。既有大、中型的,也有小型的,還有微型的;有打制的、但大量的是磨制的;有使用過的,且使用痕明顯,表明原始人長時間使用,也有沒使用過的;有少量加工稍粗糙,但大量的加工制作工藝精細。
(9)黃山、張小洼、鳳凰山等遺址共發現5件獨山玉鐮,其中1件黑白花獨山玉鐮有明顯的呈鋸齒狀使用痕。
(10)制作玉器采用的獨山玉料品種較多,主要有黑、黑花、黑白、干白、透水白、綠白、絳紫等,其中多為黑色獨山玉,這表明,原始人由于受挖掘工具所限,只能采集獨山表層之玉石,而面對硬度極大、埋葬較深優質的綠色獨山玉還無法開采使用。
2、在獨山玉文化調查方面所取得的其它重大成果主要有六項:
(1)在內鄉茶菴遺址發現了石英質玉鏟,玉鏟光潔依然。由于石英質硬度大(7度),加工制作難度極高,因而尚未見其它地方報道,這件玉鏟也是第一次在我國發現,意義極其重大。另外,在社旗縣譚崗遺址發現了10帶孔的石英質玉佩和長英質石鏟。
(2)在方城大張莊、鄧州太子崗發現了細石器遺物。細石器原料為燧石、特別是太子崗遺存的燧石刮削器,打擊制作工藝高超,刃部薄如刀片,且呈鋸齒狀,真可謂“削肉如泥”,向我們展示了南陽盆地中石器時代原始人生活的一個側面。
(3)在社旗譚崗遺址發現了1件長度只有3厘米、寬1.5厘米的微型石斧和1件長寬分別為2.5厘米、2厘米的微型石鑿,工藝精湛,小巧玲瓏。
(4)在黃山、竹園、高河頭、英莊等大多數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礪石等加工玉器的工具。特別是黃山有粗、中、細礪石之分。它們分別由石英砂巖、石英片巖和花崗巖制成,由此解決了玉器加工中粗磨和細磨問題。其中一塊礪石體積較大(26×19×16㎝),極其少見,特別是經過長期使用后的凹槽極為明顯且保存完好。
(5)在方城平高臺遺址首次發現了拋光器。拋光器保存完好,拋光面光亮平滑,它是制作石器和玉器不可缺少的加工工具。
(6)不知名器很多,給專家、給后人留下了眾多對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的探討空間。
在對標本進行初步研究后,我們有以下幾點粗淺的認識:(1)新石器時代“南陽人”普遍用獨山玉料打制或磨制玉器;(2)新石器時代“南陽人”采取就近取材的辦法,解決玉器材料的來源;(3)新石器時代“南陽人”已積累了一套先進的打制、切割、琢磨玉器的方法;(4)黃山遺址玉石器制作作坊,可能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與江漢平原間一處最大的獨山玉加工基地或制造場;(5)南陽有悠久的用玉歷史,獨山玉鏟是南陽新石器朝代的名牌產品;(6)新石器時代“南陽人”有相對發達的農業生產和固定化的生活居處;(7)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是獨玉文化的中心地區。
四、獨山玉文化研究的意義和展望
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研究,是南陽師范學院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會同當地地質、文物考古專家,采用先進調查手段和技術開展的一次聯合攻關活動。這項活動將首次把遺址中出土的玉料和玉器,從石料和石器中分離出來,從而揭開新石器時代南陽獨山玉文化以磨制玉鏟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來源問題;玉器制品的工問題;玉器的用途、功能問題,以及新石器時代南陽獨山玉與國內其他玉之間的關系問題等。其意義:
1、證明南陽新石器時代擁有豐富的玉器遺存和先進的琢磨工藝;2、獨山玉是內地玉原料的主要來源;3、“玉器所表現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時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認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說’的框范”尚為時過早的所謂“框范”;4、南陽新石器時代玉器不僅具有獨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現出各考古學玉文化之間的趨同性和融合性,從而構成中華玉文化的整合和統一;5、南陽新石器時代同一文化的遺存,有著同樣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術,使南陽有理由以1959年黃山遺址第一次發現的典型的玉鏟材料來源地點命名其考古學文化,即“獨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陽新石器時代考古遺跡中,屬于同一時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體。
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研究,用豐富的實物資料證明了南陽是中國中部玉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獨山玉無愧于中國古代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理應成為國際品牌,中國國石。
本課題用地質學、寶玉石學的理論和方法將玉料和玉器從石料和石器中分離出來,用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確定其相對年代,用實物、實驗考古學以及現代玉雕工藝推斷其加工技術、用途和功能,進而復原和再現新石器時代“南陽人”局部的生產和生活面貌,建立嶄新的“獨山玉文化”,這在南陽乃至中原和國內玉文化研究史上,無論是從理論上或實踐上,都具有開創性或探索性的意義。
本課題的實際應用價值在于:1、引起人們重新認識和分離新石器時代遺物;2、由于今日的獨山圍巖是新石器時代制作玉鏟等基本材料,從而有可能使人們重新認識整個獨山的價值;3、獨山中的墨玉復制新石器時代玉器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原料;4、獨山玉文化的確立和知名度的提高,為南陽玉雕業發展和獨山玉制品的營銷將提供一次變革的機遇;5、為南陽“兩節一會”注入新的活力;6、用南陽獨山玉復制的“中華第一鏟”及其他產品將成為國內外旅游市場的品牌產品。
獨山玉文化的創立,必將極大地豐富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為中國文明燦爛厚重的歷史注墨添彩。對此,2004年3月在我院召開的由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主辦的,包括楊伯達先生在內的全國著名玉文化專家共13位鑒定通過了上述“獨山玉文化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了“獨山玉博物館”,成立了“獨山玉文化研究會”,并組織了兩次南陽獨山玉器精品展覽會。目前,楊伯達先生寫序的“南陽玉器鑒賞”和十分關注的“南陽黃山新石器時代獨山玉器研究”專著將問世。
(作者:中國獨山玉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南南陽師范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