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南陽

拒絕做官唯愿教書為業

2013/11/29 17:16:44 點擊數: 【字體:

拒絕做官唯愿教書為業

蘇州時期的方鎮中教授

拒絕做官唯愿教書為業

長眠于唐河方家寨的方鎮中先生,對河南大學整建制北歸中原,有著不可忘卻的功德。

    □首席記者 姚偉 文圖

  來自遠方的風,吹拂著南陽盆地的沃野,流動在樹梢、禾苗和野草上。

  唐河井樓方家寨西南,平疇一望無際。村民方平昌領著我們,沿著窄窄的田埂,穿行在田地中。

  幾個土堆被野生的藤蔓完全覆蓋,方平昌走上前,奮力將藤蔓撥開,讓一座小墳及墓碑顯露在我們的視線中。

  長眠于此的人,名叫方鎮中。上個世紀前半葉,唐河縣涌現了諸多鄉賢,方鎮中即其中之一,他留學法國六年,回國后先后任香港工商日報總編輯、少將教官、河南大學教授等職。

  隔著半個世紀的滄桑,方鎮中其人其事早已湮沒無聞。記者知道這個名字,是從《國立河南大學1948~1949紀實》一書中。這本書出版于2012年,幾位編委平均年齡高達87歲。他們都是河南大學播遷蘇州時期的學生,為了澄清母校那段特殊的歷史,抒發郁結于心的情緒,他們在耄耋之年拿起筆,寫下對青春歲月的回憶。

  在老校友的回憶中,方鎮中是一個被反復提及的名字。當時,河大數千師生即將斷糧,方鎮中受命而出,歷經艱辛,通過留法同學借到糧食,穩定了人心;校長辭職,繼任的“三人小組”辭職,河大隨時可能潰散,方鎮中被師生員工推選為校委會主任,與同仁一起整頓校務,提振人心,力助河大度過那段困頓的日子,并最終將學校整建制,帶回中原。

  眾所周知,當時河大是河南省唯一的大學,是后來河大、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現已并入鄭州大學)等高校共同的母體。保全河大,對河南高等教育的存續意義重大,而長眠于唐河井樓方家寨的這個人,有不可忘卻的功德。

  退役少將結緣河大

  1946年12月,方鎮中進入河南大學任教。他曾留學法國六年,畢業于巴黎政治學院,但在抗戰勝利后,卻決意遠離政界,以教書為業。命運安排他在這個時候與河大結緣,似乎注定要賦予他一項重要的使命。

  抗戰時期,方鎮中是國民黨戰時工作干部訓練第四團少將教官(簡稱“戰干四團”)。說起來,抗戰時的“戰干團”大有來頭,這是國民黨開設的大型政治、軍事訓練機構,共設四個團,團長均由蔣介石擔任,當時曾有“北伐靠黃埔,抗戰靠戰干團”之說。

  戰干四團設于西安,實際上由胡宗南負責,是四個團里規模最大的一個。八年抗戰中,該團共培養學員四萬人,約占戰干團畢業總數的一半。

  方鎮中是一個愛國感情強烈的人。1932年,他從法國學成歸國時,清華、北大都曾邀請他出任教授,但他熱衷于辦報,接受了香港工商日報的聘約,出任總編輯,希望借辦報,宣傳激勵全民族共同抗日。

  接任總編輯之后,方鎮中即發表社論,提倡全國人民、部分黨派共同抗日,聲言誰阻撓抗日將為人民所共棄。此后的香港工商日報倡言抗日,特色鮮明,順應當時民情民意,銷量大增。抗日名將蔡廷鍇曾專門為該報題詞。但因時常對蔣介石有攻擊、指責之辭,這份報紙遭到各種壓制,老板何東迫于壓力,多次對方鎮中表示不滿,辦報不足一年,方鎮中就被迫辭職。隨后曾在安徽大學任教。

  七七事變之后,國共合作抗戰成為現實,方鎮中接受留法同學萬錫九邀請,前往中央軍官學校任教,隨后奉調出任戰干四團上校政治教官。1942年,他被任命為該團政治部副總教官,少將軍銜,負責全團政治教學。

  抗戰勝利后,戰干團宣布解散。戰干四團所余四五百名學員全部改學會計,由方鎮中等人送到畢業。1946年5月,這批學員畢業,胡宗南約見方鎮中,表示了對他很看重,極力挽留他在手下任職。但方鎮中已決意離開政界,自謀職業,找一份教書或編譯的工作。

  回到家鄉河南后,他曾經的頂頭上司范漢杰,正以國防部次長的身份任鄭州指揮所主任,兩人見面,范漢杰有意讓他出任安陽專員,也被他當面拒絕了。

  1946年12月,經留法同學趙冠五牽線,方鎮中認識了教育部次長、曾任河大校長的田培霖,田即為河大招攬人才,力薦他在河大任職。

  方鎮中到河大的本意,是想過平靜的教書生活,但一年多之后,天下風云變幻,開封戰火連綿,河大被迫南遷蘇州。

  河大在蘇州陷入困境

  方鎮中一家,是1948年9月上旬啟程前往蘇州的,他大約是河大最后一批南遷蘇州的教授。

  走得晚,不是因為不想走,而是實在走不了。

  1948年6月21日,經過四天激戰,開封第一次解放。但隨后,國民黨飛機持續大規模轟炸,傳言要“三天炸平開封城”。在混亂之中,第一批師生踏上南遷之路。當時方鎮中的妻子身懷六甲,不能遠行,一家人不得不跑到城外暫避戰火。

  解放軍戰略撤退后,國民黨重新占領開封,南京教育部的命令隨即傳來:9月1號不到蘇州報到的師生,一律除名,停發工資和學生公費金。留在開封的師生漸漸南下,而方鎮中的妻子于8月17日分娩,仍是無法動身,一直等到9月上旬,一家人才踏上南下之路。

  盡管到得晚,學校對方鎮中一家還是很關照,為他們預留了不錯的住房,這讓方鎮中十分感動。

  初到蘇州時,雖有諸多曲折,但經各方努力,河大3000多名師生很快安頓下來。

  抗戰勝利后的兩三年,是河大空前的好時光。學校結束了八年的流亡,回到開封校區,1946年,教育部任命著名歷史學家姚從吾為河大校長,姚教授從北大南下,帶來蔡元培的辦學理念,廣攬人才,兼容并蓄,讓飽經離亂的河大,呈現興旺氣象。學校發展到六個院十七個系,還有產校、護校、附屬中學等附屬學校,擁有學生3000多人。對于當時的蘇州來說,安頓這么多人并非易事。

  姚從吾東奔西走,通過教育部、江蘇教育廳,獲得了蘇州各界的大力支持,尋覓到滄浪亭河南會館、通和坊湖南會館、顧家祠堂、怡園等六處校舍。

  隨后,學校又在蘇州、南京、上海等地聘請師資,著名學者錢穆、郭紹虞都是在此時出任了河大教授。對于那一代學子來說,錢穆教授主講的《中國文化史導論》,郭紹虞教授主講的《中國文化批評史》,蔣吟秋教授的《目錄學》都是令人大開眼界的課程,大師們娓娓道來,縱橫馳騁,妙趣橫生,那淵博的知識、透徹的分析能力,讓他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學校從上海、北平購置的圖書,以及教育部配備的器材儀器,也先后運抵蘇州,學校的教學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當年的法律系大四學生林福五回憶說,方鎮中到蘇州不久,即被任命為法學院代理院長,負責安排全院課程和聘請兼課教授,他除擔任政治學、國際法課程之外,還經常邀請國內著名教授和學者前來法學院做學術講座,比如馮友蘭、郭紹虞、姚雪垠等,都在法學院做過演講,“方院長自始至終都陪同在講堂上。”

  1948年9月下旬,馮友蘭到南京參加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會議,聽聞河大在蘇州,即前往拜訪,應邀在法學院、文學院等處演講,這也成為那一代河大學子記憶中的亮色。

  可惜好景不長,1949年底以后,解放戰爭進展神速,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法幣貶值,物價飛漲。南京教育部想讓河大南遷到廣州,被河大師生拒絕。此后,教育經費和薪水拖欠日益嚴重,校長姚從吾辭職南下,河大日漸陷入困境。數千師生衣食無著,學校隨時可能瓦解。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較廣泛人脈關系的方鎮中,成為師生和衷共濟、擺脫困境的希望。(原標題:拒絕做官唯愿教書為業)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11-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