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牛郎織女”相會宣傳畫。(翻拍資料照片)
作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關于“牛郎織女”傳說發(fā)源地的爭論一直存在。在各種嘈雜的聲音中,一個來自河南南陽的聲音卻格外響亮,因為在全國各地流傳的眾多的牛郎織女故事的版本中,其發(fā)生地幾乎都指向一個地方———河南南陽。
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與梁祝、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并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提起“牛郎織女”,我們的眼前就會立刻浮現出《古詩十九首》中的詩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我們也會想起秦觀對他們“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贊許,還會想起兒時讀過的葉圣陶的《牛郎織女》課文,想起電影黃梅戲《牛郎織女》里的一幕幕動人情節(jié)……
經過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演繹,牛郎織女故事,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而“七夕節(jié)”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但是過去,卻很少有人關注“牛郎織女”故事的發(fā)源地。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名錄細節(jié),“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三個民間愛情故事的發(fā)源地都已得到確認,而作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首的“牛郎織女”還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被認可為其發(fā)源地。“牛郎織女”和“七夕”因此得以陡然升溫,這個傳說的發(fā)源地頓時成為各地爭相搶奪的對象。
說巧不巧的是,恰逢今年有兩個七夕,這種爭論更是形成了國人關注的熱潮。
2006年農歷閏七月,也就是說,可以過兩個七夕,這樣的福分,38年才能遇到一次。自第一個“七夕”7月31日到第二個“七夕”8月30日前后,誰是“牛郎織女”發(fā)源地的爭論達到白熱化程度,十幾個地方紛紛宣稱當地才是傳說真正的發(fā)源地。
爭論中,河北省邢臺市先行一步。7月30日,邢臺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七夕愛情文化之鄉(xiāng)”。此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8月27日,山東大學“結合史料記載并經過實地考察”,宣布“牛郎織女文化發(fā)源地就在山東省沂源縣”;8月28日,山西和順在太原舉行“中華愛情故事牛郎織女起源地研討會及新聞發(fā)布會”,宣布牛郎織女故事源于和順縣境內南天池、牛郎峪村一帶;8月30日,陜西興平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興平是牛郎與織女故事的核心區(qū)。同在一省的西安市也不甘落后,宣稱“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西安,已有兩千余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于長安區(qū)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qū)……
至此時,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發(fā)源地之爭的文章鋪天蓋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各種嘈雜的聲音中,一個來自河南南陽的聲音卻格外響亮:南陽人在百度網站進行了搜索,當輸入了“牛郎織女”、“七夕”、“牽牛星”、“鵲橋相會”等關鍵詞之后,一個個令人興奮的信息撲面而來——四萬多個網頁上刊登著不計其數的牛郎織女故事版本。在全國各地流傳的版本中,要么沒交代故事發(fā)生地,而交代發(fā)生地的,幾乎都指向了一個地方——河南南陽。
相同的故事,卻有這么多地方聲稱是發(fā)源地,一時間,“牛郎”逐鹿,“織女”紛紜,令人迷惑。真正的發(fā)源地究竟是哪里?(原標題:織女南陽會牛郎,牛郎織女發(fā)源地究竟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