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信陽12月26日電(潘再軍張因祥)12月26日,以楚文化為主要展示內容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城陽城遺址博物館在河南信陽市開館,公眾通過參觀博物館可從經濟、軍事、藝術、信仰等多維度了解兩千多年前楚國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世界。
“城陽城址”位于信陽市北25公里處,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臨時國都,包括內城、外城、太子城、楚墓群等,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6座“楚王城”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一座古城址。1957年,城陽城址楚墓出土了我國第一套完整的青銅編鐘,用其演奏的《東方紅》樂曲于1970年隨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回響太空。
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城陽城遺址博物館自2010年5月開工建設,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陳展面積2600平方米,包括1個序廳、3個展廳、1個多媒體廳、2個墓室本體保護展廳,館藏文物532件(套),涵蓋青銅器、陶器、木漆器、玉器、墓葬展示、雜件等多個類別。
該館整個建筑頂部及周邊用土覆蓋,再用植被綠化,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最大限度保持了遺址的原貌,體現了“大遺址保護展示”盡量不破壞遺址原貌的內在要求和以節能、簡潔、環保為設計的基本理念,融入了人性化、創意化構思設計。博物館序廳裝飾總體采用黑紅色調,輔以楚文物漆器圖案等楚文化符號,揭示城陽城址作為信陽地區獨一無二的楚文化分布中心深厚的楚文化底蘊的無窮魅力,營造濃厚的楚文化氛圍,將游客引入神秘的楚文化世界。
“博物館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文物與文化對話,能夠揭示城陽城址豐厚的豫風楚韻文化內涵,展現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城陽城遺址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它的建成開放,將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信陽文化建設的層次和品位,填補信陽僅有山、林、水、寺等旅游項目而沒有歷史文化旅游項目的空白,成為展現信陽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
開館當日,身著古裝的現代美女長袖伴舞,樂器高手輕聲奏起根據館內出土文物復制的漆繪錦瑟、編鐘等仿古樂器,再現了原汁原味的古代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