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鵬 本報駐河南記者 張瑩瑩
“扛起鋤頭上南崗,嘴里哼著梆子腔。”在河南宛西各縣,時而婉轉似百靈穿云,時而悲壯如鶴鳴九天的宛梆唱腔,就是當地農民心中的流行音樂。宛梆是河南南陽的一個珍稀劇種,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在南陽1000多萬父老鄉親中,甚至在全國戲曲界,一提起內鄉宛梆,贊譽之聲不絕于耳。它在諸多基層戲曲藝術中一枝獨秀,不僅沒有消亡,反而愈開愈艷,藝術本身得以完善和保存,精品劇目屢屢在大賽中獲獎,演員隊伍逐步發展壯大,演出市場也不斷擴大……
流傳已有400年歷史
宛梆出現于明末清初李自成起義軍,他們從陜西轉戰河南時,把秦腔帶到了南陽一帶,后來秦腔與當地的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藝術相結合,逐漸成形,至今已有400年歷史。開始人們稱它為西調、南陽調、老梆子、南陽梆子,又因為其音樂唱腔獨特,也有人稱為唧唧梆,因為南陽簡稱宛,新中國成立后就改名宛梆。
然而,隨著多元文化發展的沖擊,在上世紀90年代初,同大多數戲曲藝術一樣,宛梆也經歷了一次“生死劫”。當時,宛梆觀眾銳減,演出市場蕭條,人才流失嚴重,再加之宛梆學習難度較大,人才培養難以為繼,作為國內僅存唯一的宛梆劇種專業劇團——內鄉宛梆劇團也瀕臨解散。1992年,宛梆劇團的20多名藝術骨干哭著離開了他們視若生命的劇團。
是艱難苦撐?還是隨其消亡?宛梆面臨生死考驗。
“壯骨輸血”加大扶持
為此,宛梆劇團提出了“向市場要效益,向改革要動力”的口號。在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原內鄉宛梆劇團)副主任劉鐵民的帶領下,劇團按照市場規律創作、生產、演出劇目,做到“群眾想看啥,我就能演啥”。為盤活市場,劇團引入經紀人,設立聯絡點,強化宣傳營銷;在內部管理上,量化工作,以績定酬,低工資,高補助,形成激勵機制。
機制靈活,管理到位,使內鄉宛梆劇團走上科學運轉的軌道,演出場點除本縣外,還輻射到鎮平、鄧州、新野、唐河等周邊縣市500多個鄉村,年演出800多場,觀眾近百萬人次。廣大群眾由衷地說:“一年真是沒少看宛梆戲,給我們帶來不少歡樂呀。”
內鄉縣委書記李長江說:“宛梆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一定要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為此,該縣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措施。逐年加大對宛梆的財政投入和扶持,在年補貼27.1萬元的基礎上,又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從2012年開始,每年投入75萬元專項資金購買宛梆演出服務300場;2012年,將原內鄉縣宛梆劇團整體劃轉為“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僅存的宛梆劇種專業展演和研究、交流單位。積極爭取非遺項目;2014年爭取宛梆藝術傳習館項目資金2100萬元,其中中央扶持投入60%即1260萬元,這也是河南省唯一獲中央專項支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沐浴陽光薪火傳承
面對宛梆招生困難、后繼乏人、演員斷層等嚴峻形勢,該縣自2007年起,連續5年每年拿出1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扶持宛梆人才的培養。2008年投資400余萬元建設“內鄉縣宛梆藝術中心”。2010年又建立“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校”。同時,確定宛梆國家、省級傳承人和名藝人及老演員為老師,推選優秀青年演員為重點培養對象,組織拜師授徒,進行“手把手”傳承;從“宛梆班”中公開考錄學員納入事業編制,確保留住優秀人才;選擇優秀青年演員參演大戲,扮演重要角色,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如今不少演員在老藝人的培養下,成為宛梆的中堅力量,常年活躍在舞臺上。
該縣還先后制定了《內鄉縣“非遺”保護規劃》、《宛梆2006年—2010年保護規劃》和《宛梆2011年—2015年保護規劃》,并逐步實施。還組織專門人員投資數十萬元編纂出版《內鄉宛梆》書籍,為宛梆藝術的傳承留下了寶貴資料。
此外,國家、省級宛梆傳承人程建坤、李建海、范應龍、劉鐵民等廣泛收集散落于民間的宛梆劇本。目前已記錄整理各類宛梆劇目160個共50多萬字,并對收集到的700分鐘宛梆傳統唱腔進行分類、編目和標準化記譜,錄制宛梆傳統劇目音像資料20多份。
在內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徐向升看來,如今宛梆這一古老的藝術,枝繁葉茂,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迄今為止,其優秀劇目《打金枝》、《三院禁約碑》、《取宛城》、《清明案》等先后榮獲“文化部優秀劇目獎”、“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金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等諸多獎項。內鄉宛梆劇團先后摘取“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天下第一團”“河南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等中央、省、市級獎項百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