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平頂山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尋找老民俗 民間曲藝盛會馬街書會的今天

2013/5/10 15:39:18 點擊數: 【字體:


尋找老民俗 民間曲藝盛會馬街書會的今天

   
    農歷正月十三,是已有700多年歷史、一年一度、國內規模最大的民間曲藝藝人的盛會——馬街書會開街的日子。這一天,來自河南各地乃至全國的民間藝人會趕往河南省寶豐縣這個曲藝行當的“圣地”,“以天為幕,以地為臺,說拉彈唱,寫書亮藝”。

    今天的馬街書會是個啥

  馬街書會現場設在寶豐縣城南10公里的馬街村周圍的麥田里。在2006年、馬街書會被列入國務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書會現場,首先引起記者注意的是,由官方搭建的擂臺賽舞臺和平頂山市法制宣傳的舞臺以及兩家演出公司搭建的兩座封閉式的馬戲大棚。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間藝人多是站在椅子、桌子或者三輪車上,還有的就站在麥地里,拉起一塊既表明身份又兼有廣告作用的幕布,便開始了自娛自樂的演唱。這也正是馬街書會“以天為幕,以地為臺”經典描述的再現。

  不過,更能引起記者關注的事情是:整個書會現場充斥著民間藝人的表演以及其他的文化表演項目,還有場外不斷涌動的人流,沿路上售賣各種農產品的攤販,各種特色風味的食攤。這一切都使得馬街書會的主體似乎已經不再是傳統的“亮書寫書”,而成為了一個富有中國鄉村文化特色的大party,或者說是一個中國式的嘉年華。顯然,這種變化既不以某些專家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政府的意愿為準繩,而是以老百姓的需求為根本,沿著時代特有的節律在運演著。

  其實,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其他多元化文化娛樂活動的增加,馬街書會這種傳統的曲藝表演形式受到沖擊在所難免。書會現場,一位家住馬街村,在寶豐縣城讀高中二年級的男孩對記者說,他每年都會來看書會,但他現在感覺看得不過癮。與他這種不過癮相呼應的是,今年整個演出現場,民間藝人表演臺子不超過30個。盡管當地有關人士解釋說,從2月25日開始,有100多位民間藝人在參加現場的擂臺賽,然而,民間藝人不斷減少的窘況無法回避。

  在演出現場外的麥地里,記者遇到了來自臨近的魯山縣的四口之家,他們席地而坐,邊休息邊吃著從家里帶來的食物。這家的男主人對記者講,他家幾乎每年都會來馬街看演出。因為交通管制,他們開來的三輪車停在了好幾里外的地方。而他的母親似乎對記者的采訪更有熱情,問記者從哪里來的。說起馬街書會,她的臉上泛起了自豪的神情。她說,雖然現在表演的藝人不如以前的多,但能來看一看也很滿足。有趣的是,與藝人之少相對應的是,觀眾之多超出了記者的想象。根據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的數字,當天現場至少有10萬人。

  “藝人少,觀眾多”的現狀,既凸顯了今天馬街書會的尷尬,也反映出農村文化市場的巨大需求。在書會現場,馬戲大棚的一張演出門票是5元錢,棚內的演出內容也無非是些歌舞節目,但在主人頗有電視購物韻味的吆喝聲中,人流不斷,生意興隆。由政府部門搭建的舞臺前也是人山人海。這說明,在馬街,為了看一場演出,當地農民并不差5元門票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必須把馬街書會辦下去。
 
    馬街書會怎么辦

  馬街書會能夠延續700年,這本身就表明,它是一個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且與時俱進的產物,其發展形態和內在機理一定是適應了歷史或是現實的社會發展水平,否則不可能演化到今天。即使在今天看來,馬街書會也是說唱藝人通過“亮書寫書”和雇主洽談推銷作品的展銷會,深具時代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各種商業化演出團體對馬街書會的參與,包括有關政府部門利用這樣的平臺宣傳國策都無可厚非。或者說,馬街書會演變成一個大 Party 是有合理性的。但問題的關鍵是在這種演變的過程中,如何彰顯馬街書會所具有的“非遺”價值,回歸馬街書會的本相。

  首先,馬街書會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或形式,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馬街村等周邊村民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樂善好施的美德(在馬街村民的眼里,正月十三這天才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大年”。每年一過正月初五,馬街村里的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打掃庭院,準備接待藝人,管吃管住,分文不取);如果沒有當地村民有“寫書還愿”的習俗(當地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難事,往往要在神前“許愿”,求得神靈的保佑,如果神遂人愿,當地民眾就請民間說唱藝人到自己家中進行表演,借此表達對神靈的謝意),就不會有馬街書會的今天。

  馬街書會對馬街人來說,已成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離不開、扯不斷。正如馬街人張滿堂所說的那樣:“書會是童年的夢,這個夢在心靈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永遠也抹不去。”因此,如何將馬街書會這樣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遺產形態與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再次緊密聯系起來,不僅是馬街書會能否繼續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更是當地政府應該認真考慮并盡快解決的大問題。這要比修個牌樓掛幾塊牌匾復雜的多了。事實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化和日常生活化也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唯一出路。

  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觀念并沒有得到政府和有關管理部門的充分認識。提起馬街書會,馬街村的村民除了自然流露出來的自豪感以外,更多的是對臟亂村貌的不滿。他們表示,雖然馬街書會年年搞,也來了很多的人,但不會到村里來買水吃飯,環境上一直沒什么變化。盡管如此,馬街村仍然有張滿堂這樣的村民,十幾年來熱心關注馬街書會的建設和發展,還成立了以他為首的“馬街說書研究會”。

  因此,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政府首先要轉變職能,強化服務,做好規劃,搭建平臺。淡化政府組織的色彩,強化民間組織的建設和作用,為馬街書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基本條件。比如,修繕當年民間藝人朝拜的火神廟,挖掘和強調火神廟在馬街書會中的符號化價值。重新設計書會場地和布局,整治圍繞書會現場的應河河水環境,在不影響目前農民田地格局和麥田收成的前提下,構筑一個田園化的方便書會活動開展的新型的書會廣場。其次,加強馬街村等書會周邊村莊的村容村貌建設,使馬街書會和周邊村莊的建設互動起來,構成互為依托、互為支撐的關系。也就是說,讓馬街書會成為造福藝人、造福當地老百姓的一個嶄新的文化載體和平臺,這樣馬街書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才能有傳承的基礎。

  第二,作為一種民間組織形式,應該恢復馬街書會的本來面目。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表明(采用“悼師說”和“會藝說”的觀點),馬街書會原本就是流浪藝人祭奠師父、朝拜“圣地”或祭祀火神的儀式化活動,是藝人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或勞動方式的一種認定,也是關于自我和人生的一次文化考問和洗禮——祈愿新的一年“寫書”生意能更加紅火。也許當時這些藝人沒有這種自覺,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在漫長而艱難的求生勞動過程中,通過各種自創的曲藝唱詞完成對真善美(目前能夠看到和聽到的戲文內容大多都是如此)的追求,在實現著有形和無形的文化傳承。這也是目前保護和傳承馬街書會的出發點和目的之一。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馬街書會能夠得以傳承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是讓馬街書會回歸本色。也就是說,通過民間組織的形式,建立會首制度,恢復祭奠儀式,從而才能吸引更多的藝人參與。如果沒有儀式化的載體和平臺,馬街書會的傳承也就沒有了根基。

    相關鏈接

  所謂的“書”,是當地百姓對河南墜子、三弦書、河洛大鼓、大鼓書、山東琴書等幾十種地方戲曲的一種稱謂。將藝人稱為“說書的”,藝人的表演被稱為“亮書”,民眾請藝人去家里表演是“寫書”。

  馬街書會的起源:關于馬街書會的起源,民間有“廟會說”“還愿說”“祭祖說”“祈雨說”“會藝說”等10多種傳說。其中,“悼師說”講的是元朝時,馬街村有個叫馬德平的說書老藝人,唱三弦書,藝輩很高,技藝精湛,人品高尚,桃李滿天下。為了紀念這位老藝人,徒弟們都會在他逝世的日子——正月十三來到馬街村,唱書一天。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0-03-18 作者:崔成泉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