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汝瓷在我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產于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工藝特色
汝州是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鄉汝州汝瓷一廠專家們第一批燒制出第一批豆綠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汝瓷廠專家試燒成功并得到陶瓷專家的鑒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
比工藝創新更震撼世界的是汝窯釉色,它比中國陶瓷史上曾有過的夢想在北宋晚期如愿如償。關于天青釉,相傳為五代周世宗柴榮所創,“當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景德鎮陶錄·卷七》引《唐氏肆考》),這便是迷人的柴窯。明宣宗酷愛其貌,于《宣德鼎彝記》將宮內“柴窯”列為名窯之首(柴、汝、官、哥、定)。清代重要專著《南窯筆記》還把柴窯特征歸為四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該“四如”屢屢見諸陶瓷專著。只是到了20世紀中葉,因缺乏相應實物與理論支持,致陶瓷學界對明清的記載存疑,認為古人可能將五代秘色瓷或景德鎮窯影青瓷,誤當傳說中的柴窯。近年,又有學者提出“柴窯就是五代耀州窯瓷器中的精品。”之說,核心也是釉色?傊陨烨,非同小可,此乃商、周原始青瓷至宋代諸多青瓷系列長期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然而,汝窯大獲成功,并以傳世70件器物及新近面世的無數天青釉瓷片,證明了自己的業績。
汝釉的創新,得益于“內有瑪瑙為釉”,得益于清涼寺村附近2公里處有一座瑪瑙礦。據現代化學“分析得知,瑪瑙的主要成份與一般石英砂并無區別,為二氧化硅,但瑪瑙往往含有鐵等著色原素,對釉的顏色有一定的作用”。
汝窯的釉層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雖較秘色瓷的釉層厚出將近一倍,卻比宋官窯、龍泉窯的0.1-0.3厘米釉層要薄了許多。盡管釉層較薄,但釉面質感致密、平靜,有深不可測之貌,以至千年以來讓人一直欲看不透。 汝窯青瓷的釉層極為均勻,規整得幾乎一絲不茍,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轉彎拐角處,釉層都能保持厚薄一致。這一現象,除秘色瓷因追求釉薄可與胎體交融產生類冰類玉效果而不可同日而語外,與其它青釉系列比照,汝釉可謂達到盡善盡美境地。例如,官、哥的紫口,系口端釉層歷高溫,釉汁下行減薄,導致露出胎色;官、哥、龍泉器體下部或圈足墻面,常有下行漸囤厚釉一環;器身拐彎折角處或凸出部位,時有囤釉或積釉掛淌。這些現象,傳世汝窯器物上幾乎全無。
汝釉的上述特色,部分系匠師技藝精湛,部分系瑪瑙效應,下述現象,當屬瑪瑙釉獨有:
一、汝瓷釉面的光澤,大多數不及官、哥晶瑩,更弱于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級別并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的光澤度只及后者大約1/3略強。這說明,因瑪瑙的加入,汝釉的;潭龋ㄟ包括釉質的耐腐蝕性)有所下降。反過來則說明,缺乏明顯玻璃質感,是瑪瑙為釉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于標本的截面,肉眼可見到較多氣泡嵌在釉汁與胎體間的釉層中、下方。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中層這些氣泡在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有的“大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于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釉層緊貼胎骨處有一排肉眼可見的氣泡,這種與其它青釉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當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征。同時表明,瑪瑙釉的粘度很強,以致釉內與坯胎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逸出,較多的被封閉于釉汁下層。
三、由于瑪瑙的加入,釉子的粘性聚然增強,讓在高溫下本該受地心強力下注到底部的釉汁,竟然上行了一些。這是瑪瑙為釉的奇特現象。這種現象全面解釋了汝瓷為什么總被是做得特別規整,又總要把釉層控制在一定厚度范圍之內。原來,瑪瑙釉較強的粘度,降低了釉料在溶融時的正常流動,使得釉面自行修補厚薄不勻的過程受阻。強粘性還使厚釉在高溫下容易產生強內聚力,吃掉薄處的釉,而薄處釉汁也較易被厚處的釉層所吸附。由此看來,汝瓷滿身裹釉不只為了美觀,還是均衡瑪瑙釉粘度和內聚力過大的一項有效措施(支燒釘入窯時也上釉,出窯后敲掉)。
綜上所見,瑪瑙為釉確有許多獨到之處,最主要使釉澤精光內蘊(系釉內大氣泡折光反射之故)和釉呈幽玄靜謐的青色。但也有弊端。于標本上可見,釉面效果,有的很好,有的利弊各半,有些則瑕疵不少。這些,證明汝釉的制作難度相當大,以致汝窯產品出奇地少,足端露胎的成功品幾乎不見。由此想到,瑪瑙為釉,必定還有許多尚不為我們所知的玄奧。不然,為什么其它青瓷窯系不在釉內引入瑪瑙?又為什么汝瓷之間也存在著天壤之別?
青釉的發色,一般都與燒成時的窯位、窯溫及不同的還原氣氛有關。就汝窯而言,還應取決于瑪瑙的含量。例如,凡青藍呈色顯著如卵青、天青、粉青等汝瓷者,其色澤往往也格外地純正、勻潔;釉面也特別的細膩、平整;釉層也濃郁地呈失透狀,猶如有高密度的青色煙靄罩之;開片也以稀疏的斜直紋、魚鱗紋、蟹爪紋居多。如此現象,為其它青瓷窯系少有或不見。這幾個特征匯攏起來,似乎已為汝窯的內在品質分出了涇渭,至少是可以用作區別開包括宋官窯在內的其它青瓷。尤其那件不開片的小碗殘件,釉呈天青色,釉汁幽深蘊潤,“汁中棕眼隱若蟹爪”(明高謙《遵生八箋》語,棕眼,在上述汝器中僅無紋小碗上出現,系釉表含有肉眼可見的大氣泡;氣泡不破、疏朗,似蟹行走后留下的爪尖痕),顯出一派超凡的氣質。但是,它們釉面均不及汝器右灰青釉一類瀏亮。這些差別,是否為瑪瑙含量懸殊之緣故呢?仔細觀察還可發現,釉面玻化程度明顯稍好的一類汝瓷(占總數約15%左右,色有豆青、茶青、灰青等),除胎骨與宋官窯有明顯區別外,其釉面(略有厚薄不勻)、氣泡(若聚沫攢珠狀)、釉汁(略顯透明)、釉澤(較為晶瑩)等方面都與宋官瓷十分相近。這又是什么原因?當然,汝與官有不可割斷的血緣關系是一個內因,但如此迥異現象出現于同一窯口中,其成因恐怕還是瑪瑙含量多寡所致。即,光澤弱和無紋片者含瑪瑙多,光澤強及紋片多、開細碎紋片者瑪瑙少,甚或不含瑪瑙。明初曹昭《格古要論》探知了內中奧妙,故稱:“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蟹爪紋,本不是真假的要領,也不該是好或壞的標記,但此“真”此“好”因與宋《清波雜記》“內有瑪瑙為釉”的量有關,也就有了份量,讓部分汝瓷,見出了高下。
歷史傳承
汝州歷史悠久,隋文帝開皇初置臨汝為伊州,煬帝大業初始改為汝州《汝州之名從此始》。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伊州 ,領承休、梁、郟城三縣,公元627年(貞觀元年)以廢魯州之魯山縣來屬。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證圣元年)置武興縣。公元712年(先天年)在令臨汝鎮置臨汝縣。到公元792年(貞元八年)又以梁縣西界二鄉補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驛。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以仙州之葉縣來屬。公元742年(天寶元年)以許州之襄城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河南道,領梁縣、葉縣、襄城、郟城、魯山、龍興(今寶豐)、臨汝七縣。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復為汝州。 五代時,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廢臨汝縣《變為鎮》,劃歸梁縣。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襄城、葉、魯山、寶豐《原叫過武興、龍興》五縣《郟縣于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年劃歸潁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領。
金廢軍事建制,州、縣仍隸河南路,汝州仍領梁、郟城、魯山、寶豐四縣。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郟縣、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巖、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于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于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發展背景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淀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于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汝瓷”燒造地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制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燒造“汝瓷”主要原料
唐代,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黃長石、砂巖石、半坡土、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汝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于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
“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后,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F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相關歷史記載資料
宋·周輝《清波雜志》、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
“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于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
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傳世制品根本無亂真之作.
來源傳說
“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此天造之物說的是被后人尊為五窯之魁的汝瓷。關于汝瓷的來源一直有著美好的傳說,版本之一便與宋徽宗的夢有關。
宋徽宗曾做過一個夢,夢到雨過天晴,遠處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過天晴云破處”,發誓要讓工匠燒制出這樣令其著迷的瓷器,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籌,從此,世上多了一種傳世瓷器———汝窯瓷器,天青色釉也成為汝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事實上,“雨過天晴云破處”最早提法并不源于宋徽宗,而是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榮。當時,柴榮將柴窯的特點寫為“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由于天青色確實是汝窯的一大特點,為此后世的傳說便為汝窯的誕生附會上了宋徽宗的夢。
不過專家認為,無論傳說怎樣,汝窯能成為五大名窯之首與宋徽宗的喜好有關。唐代社會蒸蒸日上,大氣磅礴,所以陶瓷雍容大度,類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則推崇理性美。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審美,與唐代是不一樣的。
歷史意義現狀
2002年3月30日,《中國陶瓷——汝窯瓷器》特種郵票首發式將在我市舉行。為讓讀者更多地了解汝瓷的歷史、特點、現狀等,本版今明兩天特刊出兩篇相關文章——《汝瓷史話》、《古瓷新花放異彩》,請讀者關注。
中國自古就以陶瓷工藝名揚于世,在英語中China(中國)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產自汝州而得名,其創燒、形成與發展幾起幾落,歷時數百年,博采眾家之長,薈萃陶藝精華,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特別是汝瓷瑰寶——汝官瓷,作為宋代宮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僅短短20年間曇花一現,便消隱于戰亂的塵煙。因為是御用品,不得流傳民間;又因其以瑪瑙為釉,在特定的光線下七彩紛呈,燦若星辰,被認為陽剛之氣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為稀世之珍。當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館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1992年秋,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宋汝窯盤在紐約拍賣,成交價高達154萬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宋汝窯三犧尊又以5000萬元港幣的身價物易其主!
價值連城的汝瓷國寶,在源遠流長的中華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
悠久的歷史 豐厚的物華
“汝瓷”形成和發展,中國名瓷“汝、鈞、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頂山。就目前的考證看,陶瓷古窯址在現今平頂山所轄的汝州、魯山、寶豐、郟縣及洛陽的汝陽南北150多公里內廣有分布,大致分為兩個自然區和6個生產區。
汝河東南區包括“嚴和店汝窯區”、“大營清涼寺汝窯區”和“段店、梁洼汝窯區”。其中嚴和店區目前已發現26個古汝窯場,產品以汝瓷豆綠釉刻印花為主,也有大量的天藍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紅釉、掛彩和白釉等。遺物豐厚,器皿多樣,為宋代汝窯早期遺址。
段店、梁洼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主要產品有缸、罐、壺、瓶、腰鼓等民用瓷;ㄓ跃叨,胎如堅石,釉質細潤,藍如寶石,云絮飄動,觀之賞心悅目,史稱花瓷,又曰“唐鈞”,是集觀賞性和實用性于一身的工藝品。唐代燒造花瓷的窯址迄今只發現五處,四處在河南,其中兩處在平頂山,F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藍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點壺,已被有關專家根據唐代《羯鼓錄》中有關記載和對段店窯址出土物的調查,證實為“魯山花瓷”。這一區域以魯山段店為中心,接連白象店和桃花店,與梁洼明清時期興起的汝窯相呼應,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產工藝、產品開發、燒成技術、經營管理之大成,鼎盛時商賈云集,對后期汝窯的興起和我國陶瓷技術的開發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促進作用。
汝河東南區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寶豐大營清涼寺汝窯遺址(寶豐曾為汝州地域)。該窯址北距汝州25公里,總面積110萬平方米,瓷片和窯具堆積如丘,窯址毗鄰交錯,遺物豐厚,既有汝瓷,又有鈞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試掘,就發現了窯爐、作坊、灰坑等遺跡。在一個小窯藏坑內,一次出土較完整的各類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窯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天青釉汝瓷盤,粉青釉刻蓮花茶盞等,均為汝瓷傳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潤澤似玉,細碎的冰裂紋薄如蟬翼,晶瑩剔透,被認定為汝瓷傳世珍品。此次開掘揭開了汝官窯口之謎研究的序幕,被國內外專家稱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汝與官之變
定、汝、官三者間的往事,一些已經明了,一些至今還不很清楚。盡管官汝之變的內情還有待考證,但其性質不同于汝定之變,是淺顯易變的。
定窯被汝窯所替代,看似因了久而久之讓皇帝乏味的“芒”,其實還另有原委。如,比較單調的釉色,比較缺少變化的造型。加上“天真獨朗,從藍而青”的民汝窯已見豐韻,其隱含幽邃靜謐之味的青藍,正合宋徽宗的審美情趣?晒偃曛儠r的汝窯,本身并不存在競爭者,除成品率低及地理位置離汴京較遠讓皇帝有思念之累外,要說只能說到皇宮的內臣。
朝廷的一些大員,對真佶迷戀奇花異石的癡情非常心領神會。崇寧四年,在葵京等人慫恿下,江南一帶官兵常入民舍,凡可用之花木、奇石,不惜破墻拆屋盡悉劫得,爾后一船船抵京師建“壽山姐姐艮岳”,這就是史稱的“花石綱”。建壽山良岳直落得民間怨聲載道、朝中沸沸揚揚、還招致了方臘起義。建官窯,屬雅事,遠不及“花石崗”有聲勢,史科便疏漏了情節與時間。可是,置內窯,史無前例,倒說明宋徽宗這位“教主道君皇帝”的心里,靈性的汝瓷不在奇石之下。
筆者以陳萬里先生說的“崇寧五年”為御用汝窯的止燒年,理由就是基于“花石綱”一事。這兩者,同是為了圣上的愛好和藝術造詣,故所以同等的重要和時間上同樣的“史爭朝夕”。另外,傳世汝器中有2件盤碟刻“蔡”字銘文,說明蔡京與徽宗有共同品味。憑著蔡京對藝術的見識及辦事的潑辣,“自置窯”實在是既可為又不太費事。于是官窯起,汝窯跌入低谷。
至于官汝之變的性質,按照現代法學觀點解釋,乃是知識產權一種轉移,即從汝州移到了汴京,再后南移至臨安。中國陶瓷史上歷來有“官汝不分”之說,說的就是官窯與汝窯器型彼此不分,工藝相同,釉色也幾近相似的這么一回事情。而官汝之變的實質,講得通俗一點,皇室為享用上的簡便快捷,奪汝窯之好,于京師“自置窯燒造”。道得堂皇些,宮廷借鑒汝窯之藝,取卞京地之土,成功地開創了燒瓷史上朝廷越俎代皰的先河:北宋官窯。
考古研究考古價值
為進一步探尋汝官窯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清涼寺窯址又進行了兩次發掘,共出土各類完整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兩千余件,其中的窯藏品與傳世汝官瓷對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該所在清涼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進行試掘,收獲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該所對這一遺址進行了第六次發掘,在475平方米的區域內,清理出汝官窯爐15座,作坊2處,大型澄泥池2個,釉料坑2個,灰坑22個,還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狀比較完整、品種比較豐富的汝官窯瓷器和匣缽、墊餅、墊圈、支燒等燒具。同時出土的一枚“元豐通寶”,為汝官瓷的歷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據。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寶豐縣人民政府在清涼寺召開了汝官窯遺址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和“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近20名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專家們高度贊揚了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的發掘成果,認為該成果對于進一步研究中國陶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紙坊鄉閻村的幾個村民無意中挖出幾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彩陶缸——《鸛魚石斧圖》。經碳十四測定,這件國寶為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遙。
位于郟縣西北10公里的黃道汝窯生產區,早在唐代中葉,就盛產瓷器。窯址分布于黃道村東的馬蹄河畔,總面積105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3米。產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藍、紫紅等釉色。有的碗、罐上還繪有花草圖案,寫著“風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樣,釉色渾厚質樸,光彩奪目,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都有黃道窯的花釉白斑罐。黃道窯的產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黃褐釉、天藍釉、及茶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斑點,窯變出多種色彩,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工藝開辟了先河。而位于郟縣西北15公里處的謁主溝汝窯遺址,是一處宋、金、元時期的古窯址,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產品多為民間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藍、月白等,同時兼燒鈞瓷釉色,如玫瑰紅、葛花紫、龍肝、馬肺、雨后紅霞等。這里的山嶺上到處都是優質的制瓷原料高嶺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鈞窯還來此購料。全國著名陶瓷專家葉喆先生有詩曰:“漫道汝鈞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鄰,天青釉色雖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考古挖掘
汝河東北自然區另外兩個生產區,一處位于大峪鄉嵩箕山脈西側。東側便是禹州神垕鎮,是生產鈞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窯之稱,已被文物部門發掘的窯場就有14個。產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藝品等。造型精致,光素無紋較多,釉色天藍、天青為主,清雅莊重,汁水瑩澤,釉面呈細碎冰裂紋,產品曾在開封宋宮遺址多次被發現。另一處位于汝州市內及郊區,這一帶發現遺址8處,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綠刻印花和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張公巷的交匯處開溝發掘,出土了大量匣體缽片,其中兩件保存完好。同時出土了大量獨特的青釉瓷片,和清涼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樣。其色清雅瑩潤,釉呈冰裂紋薄如蟬翼,多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藝品。工藝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還有古錢幣和粉碎的瑪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燒過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張公巷進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發現大量素燒胎片,除個別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狀為傳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別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勻,制作精細,不但繼承了清涼寺汝窯的卷足支燒工藝,且有所發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樣,匣缽種類繁多,桶式、碗式、盤式等應有盡有,底部和口沿兒涂有堿土。經過對出土釉料的試燒,成色和發掘出的瓷片一致,燒成溫度在1250攝氏度,和史書記載汝官瓷燒造工藝相符。
2005年5月,一戶居民在汝州市張公巷發現一層獨特的物質瓷片,面積約40平方米,經汝瓷專家李廷懷試燒,各界考古學家認定為北宋官窯。該址出土的瓷片與張公巷的瓷片樣品,從釉色和冰裂紋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碗奩極相似。同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2001年汝州年會暨汝瓷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汝州召開,專家根據對寶豐清涼寺和汝州文廟、張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學測試,斷定汝州可作為汝官瓷新窯器目標考查發掘地。
汝瓷的養與藏收藏價值
汝窯天下第一瓷的稱號,來源其造型、色澤、開片與質感的開創性,在于其達到了時代巔峰之后,至今仍無可超越的獨步地位。
特色
造型——簡而精,樸而實
汝瓷造型莊重大方,古樸典雅,胎壁較薄,秀麗瀟灑。工藝細、制作精、有神韻。
色澤——青如天,面如玉
汝瓷以瑪瑙入釉,質美蘊蓄,青雅素凈,光澤柔和,富有水色。其釉色淡者如碧空萬里,謂之“天青”;深者似雨過天晴云破之處,謂之“粉青”;淡白者如月輝閃耀,稱之“月白”。
開片——絲如豪,質如金
由于汝窯釉料(瑪瑙結晶體)的分離,器表出現魚鱗狀的細小美麗開片,珍珠狀的結晶體布在氣泡的周邊,寥若晨星,十分奇特。
質感——潤如膚,堆如脂
汝瓷柔和瑩潤,手觸有明顯酥油感覺。汁水瑩厚,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不過,汝窯的成品率極低,上等品一窯難出幾件 .
汝瓷的養
1. 把玩時應將汝瓷內外洗凈,避免有油污接觸汝瓷;
2. 使用時,可用養壺筆沾茶汁滋潤汝瓷表面,此后可欣賞汝瓷表面蟬翼紋之變化(長期使用的汝窯器,出現茶紋屬正常現象,紋理更具古韻。);
3. 使用汝窯器后,可將茶渣清除干凈,用清水沖洗晾干;
4. 汝瓷在未使用時,可靜置于干燥、清潔雅室之內。
汝瓷的藏
1. 汝瓷應選通風良好、干燥、清潔雅室之內擺置;
2. 汝窯器經過細心的養護及把玩之后,會出現獨一無二的靈性,其蟬翼紋的變化更是每件都不同,這也是就造成了世上獨此一件的局面,實為收藏之佳品;
3. 藏汝窯器不可長時間閑置,須于使用中,方可觀賞其紋理與茶為一體的美學變化,有賞心悅目之功用;
4. 藏者可用心去感受汝窯的文化精髓;化泥土為永恒,口味極致美學典范。
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
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征。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釘: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四、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于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鑒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閑情逸趣。
五、開片紋: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汝瓷大事記
公元1086年既北宋哲宗元祐年,為汝窯初始生產時期。
(公元1107年—1109年)北宋大觀年間,徽宗因定窯瓷器有“芒”(未上釉的地方)不便在宮中使用,遂在汝州設立官窯,專門燒制宮廷用瓷器。汝瓷名聲大振,成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為汝窯鼎盛期。
1938至1941年(民國27年到30年),資本家李紹初在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窯 ,亦未成功。
1952年,私人經營的嚴和店瓷廠經過改造成為集體經營,后又轉為地方國營縣辦汝瓷廠(即汝州市汝瓷一廠),產品以粗瓷碗、盆為主,也兼燒瓷缸耐火磚等。
1953年6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
1957年汝瓷廠郭遂師傅在馬永杰、楊桂榮、孟祥泰、裴金榜、書記張全等的支持下,終于試制成功了汝瓷“豆綠釉”,產品質量達到了古代豆綠釉的標準。
1958年汝瓷廠郭遂等研制出汝瓷豆綠釉大型透花盆、洗字盤等產品,被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 ,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揚。
1958年汝瓷研究第一人郭遂師傅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1964年5月中旬,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臨汝參觀汝瓷。先后查看了嚴和店汝窯遺址 及文化館汝瓷珍藏。
1969年汝瓷產品首次參加廣州商品交易會,所帶200多件產品被外商購買一空,汝瓷聲譽從此揚名海外。
1971年汝瓷產品在廣州交易會上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美國,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十七個國家客商的青睞。
1973年,廣交會上參展的四箱160件豆綠釉產品,被外商搶購一空,當年開始批量生產出口。
1973年10月,臨汝縣汝瓷二廠開始興建。后更名為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
1975年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職工擴充到300多名,增添了設備,主要生產碗、壺、酒瓶、工藝品等日用品。
1980年著名作家李準到臨汝縣調查研究,并參觀了美術汝瓷廠。
1983年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全廠職工達到近千人,汝瓷生產初具規模。
1983年,汝瓷“天藍釉”燒制成功。
1983年2月6日,河南省省長何竹康到臨汝視察工作,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3年8月在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召開了汝瓷“天藍釉”鑒定會上,獲得了全國24位著名陶瓷專家的一致稱贊,無不稱汝瓷之精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全國8家報紙、中央廣播電臺、河南電臺報導了這一消息。
1985年3月20日,以菽下薰為團長的日本播州訪華團一行35人,拜會臨汝縣政府,參觀風穴寺、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5年4月13日,以麥克博士為首的美國“中國古陶瓷考察團”一行19人,考察工藝美術汝瓷廠,并參觀千年古剎風穴寺。
1985年10月21日,以伊藤光治為團長的日本全友會友好訪中團一行19人,參觀風穴寺、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5年12月,臨汝縣“汝瓷博物館”建立。
1986年,臨汝縣委、縣政府號召,利用汝州得天獨厚的陶瓷原料和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發展汝瓷生產,建立了臨汝縣中國汝瓷開發公司和中國汝瓷研究所。相繼又建立尚莊、馬窯、陵頭、騎嶺、803第三瓷廠、汝州鎮等17家瓷廠,從業人員2680人,年產汝瓷1620萬件,產值1963萬元。
1986年3月20日,以菽下薰為團長的日本播州訪華二團21人第二次來訪,拜會縣政府、訪問臨汝鎮、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并贈送200株櫻花樹。
1986年汝瓷在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會上,榮獲國家金杯獎。
1986年7月10日汝州牌“汝瓷”商標被國家商標局注冊成功獲準使用。
1986年9月17日,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系列產品雙龍瓶、內花碗、雞心碗、玉壺春等9種產品在第六屆全國“百花獎”評比會上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金杯獎”。
1987年8月6日河南省代理省長程維高,視察汝州市美術汝瓷廠。
1987年9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楊析綜來臨汝視察工作,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7年10月5日,日本味精株式會社代任顧問賴戶壽太郎,應全國友協邀請,與常駐北京代理利根川來縣參觀汝窯遺址和汝瓷一廠。
1988年9月魯山縣段店古汝窯址,發掘出殘破天藍釉汝瓷缸,經鑒定屬唐代早期產品。
1988年 原河南省委書記侯宗賓視察汝州市美術汝瓷廠。
1988年3月30日,以二木義雄為團長的日本白鷺訪華團一團一行20人,拜會縣政府、訪問臨汝鎮、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8年4月歷經四年360個配方和上千次的試燒,舉世矚目的一代瑰寶“汝官瓷”天青釉燒制成功。8月28日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鑒定,一致認為試驗成功。《人民日報》、《文匯報》等全國16家報刊作了報導。
1988年5月4日,日本陶器考古專家頓所隆一和荒井幸雄,考察汝窯遺址。
1988年6月5日,日本三菱電視株式會社伊丹制作所主事中山正一和主干重浦淳一,日本川山奇重工業株式會社車輛工廠工作后袋科一行22人,來臨汝參觀 工藝美術汝瓷廠,風穴寺和汝瓷博物館。
1988年6月24日,日本古陶瓷考察團以出川直行為團長 一行6人,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8年6月24日,以日本出川直行為團長,島田幸一為副團長的日本汝瓷考察團一行6人,來臨汝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8年7月21日,日本陶器考古專家頓所隆一第二次來訪,考察嚴和店、清涼寺、汝窯遺址,參觀汝瓷博物館。
1988年8月29日,日本荒井幸雄,考察嚴和店、大峪、清涼寺汝窯遺址。
1988年9月魯山縣段店古汝窯址,發掘出殘破天藍釉汝瓷缸,經鑒定屬唐代早期產品。
1988年10月1日,英國安星小姐姆,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8年孟玉松出席全國第六屆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中南海受到鄧穎超的接見。
1989年4月7日,日本 荒井幸雄和松田章嗣,考察嚴和店、寺溝、東溝、陳溝、羅圈汝窯遺址。
1989年4月24日,日本泛亞西亞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森信和弘應全國友協邀請,參觀工藝美術汝瓷廠、汝瓷博物館、并高度評價汝瓷博物館,計劃在日本展覽古汝瓷。
1989年4月29日,日本駐平頂山簾子布廠5位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觀風穴寺和工藝美術汝瓷廠。
1989年10月,上海國際研討會與會國際專家給予汝瓷天青釉高度贊揚,日本、美國派代表團來汝州參觀。
1989年11月6日中央電視臺對汝瓷天青釉的研制成功進行專題報導。
1989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原河南省委書記)視察汝州市美術汝瓷廠。
1989年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郝寶慶(中將)視察汝州市美術汝瓷廠。
1989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原河南省委書記)視察汝州市美術汝瓷廠。
1990年孟玉松出席河南省第五次黨的代表大會。
1990年孟玉松的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
199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于耀中教授在汝州市美術汝瓷廠創作陶瓷工藝品。
1992年全國畫報記者采訪團赴汝州市美術汝瓷廠采訪參觀。
1992年臺灣《中時晚報》既(民國81年8月25日星期二第四版刊登:“汝窯三犧尊”以5000萬港幣割愛成交。據收藏家王興祖表示,此件“汝窯三犧尊”是他的外曾高祖陶澍于道光十九年間擔任兩江總督時所留。
1999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將朱氏汝瓷贈送前日本首相小淵惠三。
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玉松古瓷廠選送的汝窯“國泰民安”大花瓶被人民大會堂收藏;廠長孟玉松受到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瓊、國務委員鐵木爾·達瓦買提的親切接見。
1999年孟玉松作品獲全國民間藏品展交會一等獎。
2000年汝瓷專家朱文立應邀赴美國進行陶瓷文化交流,轟動洛杉磯 ,并接受了洛杉磯電視臺記者專訪。
2000年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發掘出475平方米的中心燒造區,為汝官窯早期官窯遺址,揭開了汝官窯千古之謎。
2000年奧運會冠軍鄧亞萍將朱氏汝瓷八卦鼎贈送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
2000年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倪萍參觀汝州市汝瓷開發中心。
2001年4月29日,《中國文物報》刊登《陶瓷香港創天價》一文,編者按:
1992年在美國紐約一只汝窯小碟以1.4億元成交(未說明是何幣種)。創造了世界古陶瓷之最(此說雖有爭議但足以說明汝窯瓷器之珍貴)。
2001年10月20日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既汝州市首屆汝瓷國際研討會在汝瓷發源地汝州市召開。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專家學者200多名,會聚一堂,研討汝瓷發展大計。
2001年12月5日中國文物報《收藏鑒賞周刊》尋瓷訪古漫記欄目,刊發了著名古陶瓷專家葉喆民撰寫的《考察河南窯址見略》釉色天青珍同拱壁的青瓷器——汝窯。
2002年11月中央電視臺10套赴汝州拍攝汝瓷專題節目《探尋汝窯》。對汝州市區張公巷遺址進行了實地拍攝。
2002年12月河南電視臺在汝州拍攝汝瓷專題片《汝瓷》。
2002年9月河南大學九十華誕,物理系85屆畢業生時任汝州市市長吳孟鐸將汝瓷開發中心特制汝瓷《雙龍瓶》贈送母校。
2002年3月30號“中國陶瓷·汝窯瓷器”特種郵票一套四枚發行,郵票首發式在鷹城平頂山市體育村舉行。
2002年4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了以“雨過天晴云破處”為主標題,副標題(記中國汝瓷女傳人孟玉松)詳細報道了孟玉松的傳奇人生。
2002年汝瓷被河南省旅游局批準為定點旅游產品。
2002年10月,中國古陶瓷學會年會在汝州召開,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2002年10月30日由汝州市美術汝瓷廠、玉松古瓷廠、汝瓷開發中心、汝瓷產銷中心等72家單位和個人發起成立了汝州市汝瓷協會。
2002年12月19日《河南日報》以“汝瓷期盼輝煌”為題客觀報道了汝瓷的發展現狀,分析探討了汝瓷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和出路。
2003年1月30日《大河報》探訪我省宋代名瓷系列之“汝瓷篇”《尋找雨過天青的美麗》,對汝瓷作了詳細報道。
2003年3月16日域名為 汝瓷國際網站“中華汝瓷網”經過3個多月的資料收集和設計制作正式建成開通。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河南網、河南日報、大河報、新聞出版報、青年導報·經濟觀察分別轉發或刊發了開通的消息。從而使汝瓷實現了網上瀏覽,邁入全球網際快車。
2003年4月6日由汝瓷協會主辦的《汝瓷研究》刊物創刊發行。
2003年5月1日中華汝瓷網被國際知名網站搜狐網站和上海熱線、中國陶瓷信息資源網收錄入搜索引擎,實現了網上互聯互通。
2004年,汝州市政府撥款拆遷居民房7戶,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2月至4月再次對張公巷東、西兩側分別開挖8×8米和12×5米探方兩個,發掘面積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的房基4座、陶洗池1個、水井4眼、灶6個、灰坑79個,出土一大批張公巷窯生產的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取得張公巷窯址考古的重大成果。
2004年,張公巷窯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1月,李廷懷作品張公巷北宋官窯釉作品“托盤”被評為中國五大名窯作品仿古釉金獎。
2010年9月18日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發布。
2010年9月23日至26日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在汝州市勝利舉辦。文化節期間舉行了開幕式暨《魅力汝瓷·歡樂汝州》大型文藝演出,民間藏品鑒賞活動,汝瓷精品、18種汝官瓷仿復制品、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獲獎作品、中國歷史名窯當代名家作品展,首屆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中國歷史名瓷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汝瓷燒制技藝國際研討會等主題活動。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第六屆 “中國汝官瓷杯”全國書畫作品大獎賽,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會。
在2010年9月23日開幕式上, 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會徽個性化郵票和汝瓷珍品個性化郵票1版和汝瓷珍品個性化郵票1套14版。該套郵票為12枚中空版式,主圖為太陽神鳥,附圖均為汝窯瓷器珍品,向世人展示了現存14種珍品汝瓷的全貌,詮釋了“汝瓷”作為國寶所擁有的獨特文化內涵。編輯本段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對汝瓷擴大原產地域保護范圍的申請的審查(公告2005年第104號)。
地域保護范圍
汝瓷原產地域保護范圍以《平頂山市人民政府關于確定汝瓷原產地域保護范圍的函》(平政函[2005] 30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準,為河南省汝州市現轄行政區域和寶豐縣大營鎮、肖旗鎮、商酒務鎮、趙莊鄉、城關鎮、楊莊鎮、石橋鎮、張八鎮等8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原料。汝窯天青釉瓷器(天青、天藍、月白等)。
保護范圍內產石英、黑長石、黃長石、高領土(風穴土、半坡土)、粘土(黑毛土、唐溝土)、方解石、白云石、草木灰等。
(二)加工。
1、原料加工:用傳統工藝加工成泥料、釉料,經過撿選、漂洗、破碎、研磨、陳腐等工序。
2、成型:以手工拉坯、雕刻、捏塑、拓坯成型。
3、燒成:先經800oC左右素燒,用浸釉法施釉,根據制品色澤要求,1次或2次施釉,用還原火燒成。
(三)產品特色。
汝瓷產品以天青色為基調,有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為主。
汝瓷天青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旇胗,清雅素靜,溫潤古樸,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分墊圈支燒和裹底支燒;
汝窯天藍釉:色似“雨過天晴云破處”,形體端莊大方,有一種青藍相應的光澤,釉汁瑩潤,美不勝收。
汝窯月白釉:釉汁溫潤如玉,拂之如脂,獨具風格。
專用標志使用
在汝瓷原產地域范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汝瓷“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申報機構申請并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后,方可使用汝瓷“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