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簋
“鄧公簋”(gui)(見上圖),應國墓地出土,為西周中晚期文物。銅簋高21厘米,斂口無蓋通高15.5厘米,口徑19厘米,腹徑24.5厘米。口沿飾竊曲紋,腹部瓦紋,圈足徑20厘米,高3厘米,飾斜角云紋;圈足下又能置3個乳頭形小足,上端飾獸面紋;雙耳為獸首銜環;器底外部有明顯的方格形鑄痕,器底內部有銘文3行共12字“鄧公乍(作)應女曼毗媵簋其永寶用”。
“鄧公簋”是古代鄧國和應國聯姻時,鄧國國君嫁女到應國時的陪嫁禮器。 經考證,銅簋為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因簋內銘文前有鄧公乍,而取名“鄧公簋”。它的發現為應國史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實物資料,此前應國只是在史書上有記載,而沒有實物依據證明應國的存在。在隨后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先后發現了自西周到漢代墓葬數百座,同時也拉開了應國墓地發掘工作的序幕,到如今共計發掘墓葬300多座,出土文物上萬件,而“鄧公簋”等眾多文物的發現,則揭開了應國疆域無實物依據這一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