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霸王鞭傳人董海彬和鄉(xiāng)親們表演霸王鞭
霸王鞭其實是一節(jié)短竹竿項羽當(dāng)年攻城池 折木為鞭傳至今
【緣起】霸王鞭!這個響亮的名字背后,有著怎樣的傳奇與絕活?
一根竹竿的霸王傳奇
民間的智慧往往出人意料。一根普通的短竹竿,鑿上孔,穿上銅錢,就成為舞蹈的道具。在未見到霸王鞭前,我絲毫沒有想到,這個叫“鞭”的道具根本不是一根鞭子,它竟然是一截兒短短的竹竿。
關(guān)于霸王鞭的傳說有三種,其中兩種與西楚霸王項羽扯上了關(guān)系:
第一種稱,楚漢相爭時,項羽軍隊一路凱歌,所向披靡。每攻占一座城池,項羽便在馬上揮鞭歌舞,舞之興處,便令兵士折木為鞭,共同歡舞慶祝。其歡快的舞蹈場景,引起百姓紛紛效仿,逐漸由軍營傳入民間。這個傳說經(jīng)平頂山市葉縣仙臺鎮(zhèn)董寨村的老藝人董花岡、董尚奇之口而流傳下來。
第二種傳說來自商丘睢縣城郊鄉(xiāng)湯廟村:項羽兵敗自刎后,有位姜姓將軍在護(hù)送項羽亡靈回歸江東故土?xí)r,為懷念項羽,獨(dú)創(chuàng)了一種舞蹈,由跟隨項羽身邊的28位將士組隊,隊前一人手捧軍帽代表項羽,邊揮鞭,邊吟唱項羽自刎時的慷慨悲歌。后來其流傳民間,成為祭祀活動中的表演。
第三種傳說跟另一位霸王有關(guān)。這個霸王叫石勒,因不滿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率眾反抗,建立趙國,史稱后趙,石勒也被當(dāng)?shù)孛癖姺Q為“霸王”。每次戰(zhàn)斗勝利后,士卒手舞足蹈,舉槍揮鞭舞之。這種即興舞蹈形式由軍營傳入民間。
洗盡浮華叫“響桿”
同為霸王鞭,卻有三種不同版本的傳說,這從側(cè)面說明,霸王鞭的來歷,在民間有其想象的成分,真實性則不可考證。
而平頂山市葉縣仙臺鎮(zhèn)董寨村,則更認(rèn)可第一種傳說。
《史記•項羽本紀(jì)》記載:“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zhàn)三合,樓煩輒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
也就是說,項羽的兵器是戟。顯然,項羽舞蹈的鞭并非其兵器,所謂的霸王鞭,很可能是民間附會的產(chǎn)物。
在民間,霸王鞭還有“金錢棍”、“連廂棍”等另外的叫法。在有些地方,還有人把霸王鞭與花花棍混為一談。
在董寨村,因為在舞蹈時它發(fā)出的嘩啦啦的聲音,村民們更愿意叫霸王鞭為“響桿”,這或許是其最本真的名字了。
葉縣探訪霸王鞭
雨后的董寨村一片泥濘。霸王鞭傳人董海彬的家就在村子的中央,嚴(yán)謹(jǐn)雅致的樓式布局,顯出主人富裕優(yōu)越的光景。董海彬也是精明干練之人,落座略一寒暄,便拿出我們早想一睹的霸王鞭來。
這是一根長約70厘米的竹竿,粗細(xì)如橫笛大小,中間錯開掏出了六個透根洞,其中四長兩短,每根洞用一根鐵釘橫穿兩個銅錢,銅錢一大一小,仔細(xì)看,銅錢有“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字樣。
董海彬說,所用的竹竿都是當(dāng)?shù)仄匠<矣玫闹窀停暨x時除了粗細(xì)有要求外,還要挑選那些皮厚孔小的,這樣打出來的聲音就比較響亮。而在其上面掏洞則是很細(xì)致的活兒,需要用小鋼鋸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鋸,稍不留心,就可能鋸壞,其中要求大洞在兩端,小洞在兩個大洞的中間,還要錯開掏;釘釘子時也要特別小心,防止釘劈;而所選用的銅錢,則越薄聲音越清脆。
拿起一根霸王鞭,試著搖一搖,響出嘩嘩的清脆悅耳聲。但董海彬說,打鞭是有講究的,它是根據(jù)河南曲劇的大起板,按照其節(jié)奏不停地敲打肩、肘、腋、手等部位。
杯扇翻飛無人續(xù) 舊舞還須譜新曲
【緣起】霸王鞭讓人們想起歷史,想起那個曾經(jīng)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項羽、那個手舞之足蹈之的別樣英雄,英雄雖已不在,百姓卻以自己的方式留住了英雄氣概。
抖鞭之間猶如神助
董海彬讓我們試試看。首先要用右手的拇指、中指和食指捏好霸王鞭,無名指和小指輔助;他教了我們最簡單的一套組合打法,這種打法按照樂譜中的“123,123,1234567”的節(jié)奏進(jìn)行,每個音節(jié)敲打身體的一個部位,比如“1”敲打右肘,“2”敲打右肩,連貫起來,嘩嘩的響聲不斷變化,十分悅耳。
遺憾的是,記者一時半會兒很難記準(zhǔn)各個音節(jié)的敲打部位,聽起來不是那么好聽。
而董海彬就不同,一根短短的霸王鞭如同粘在了他的身上和手上,不停地變換著花樣,如魔術(shù)一般神奇。最令人驚嘆的是他的抖鞭技術(shù),在擊打的間隙,利用手腕的力道,小幅度地快速抖動,銅錢的響聲不間斷地變換,猶如神助。
這是董海彬的絕活,現(xiàn)在能像他這樣抖鞭的,已經(jīng)絕無僅有了。董海彬十三四歲開始學(xué)習(xí)霸王鞭,如今已有50多年的光景,得到過董花崗、董尚奇的真?zhèn)鳌?/p>
杯扇翻飛無人再會
但董海彬還有一樣絕技不會,那就是耍盤子。
在霸王鞭的表演中,霸王鞭只是其中的一件道具,另外還有盤子、扇子、杯子等,盤子是用質(zhì)硬且有重量的木材做成,直徑20多厘米;而杯子就是家用的普通水杯;扇子則是一般的芭蕉扇或者折扇。
盤子與扇子表演時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表演者左手五指叉開托盤,右手拿扇。表演時盤中放著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舞動時與扇子一起交錯上下翻飛,而杯子中的水卻絲毫不濺。“這個絕活沒有人會了。”董海彬回憶,這是老藝人董增申的絕活,1959年他到省會進(jìn)行匯演時,表演得上下翻飛卻滴水不濺,贏得了滿堂喝彩。可惜的是,這個絕活沒能傳下來。
他們現(xiàn)在所用的盤子是塑料做成的,里面也不再放杯子,而是由固定的水果一類的塑料模型來代替。在董海彬的屋子里,還放著兩箱子戲裝及不少高蹺。這是1958年以前傳統(tǒng)的霸王鞭表演用的行頭。
鞭隨舞起只待新曲
董海彬組織的表演隊也有高蹺表演,但已非當(dāng)年的故事戲的傳統(tǒng)面目。自1958年開始,霸王鞭的表演已從高蹺上下來,走到地面的舞臺上了。雖然他現(xiàn)在已恢復(fù)了高蹺表演的形式,但故事戲的表演,已沒有人會了。
高蹺隊的表演者如今四散打工去了。董海彬為了讓我們一開眼界,組織了五六名婦女表演,還找了兩個男人拉弦子、吹笙。
弦聲起,兩隊走著圓圈,打鞭的打鞭,舞扇的舞扇,隨著音樂,清脆的鞭聲響徹小院子,引來村中不少人的圍觀。片刻,弦聲大變,節(jié)奏緊張歡快起來,兩隊停止行走原地舞蹈,而董海彬走入他們中間,踏著有力歡快的節(jié)奏和步伐,將一根霸王鞭舞動得風(fēng)生水起,F(xiàn)場的我們也被這歡快的氣氛感染了。
這是他們新編的《慶豐收》,的確,那種歡快的節(jié)奏,也只有在農(nóng)民豐收的季節(jié)才能如此淋漓盡致。
看著大人們表演,董海彬的孫子董朝陽并不感興趣。古老藝術(shù)如何傳承,是個難題!跏紫浾 李長需/文 記者 劉棟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