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底,朋友告訴記者,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有一個家庭主婦,憑著對汝官瓷的一腔熱情,燒出了汝官瓷系列仿制品,不但自己富了起來,還無私帶動群眾在汝官瓷探究之路上越走越寬闊,被當地人稱之為“女強人”。
今年48歲的王秋娥在村小學當過教師,在煤礦當過工人,因當地煤資源枯竭,1999年下崗回到家里。2000年丈夫王學民也從梁洼礦下崗。
“咱不能坐吃山空,要想辦法掙點錢。”王秋娥對丈夫說。
清涼寺村可是一方寶地,宋代的汝官窯遺址就在該村。
王學民聽82歲的姑媽王讓說過,民國時,王學民的四爺去世,由于家里窮,沒錢辦喪事,就把家里保存的傳家之寶一件汝官瓷碗賣給了洛陽商人,賣碗的錢用于殯葬四爺后,還剩余很多。
“靠山吃山,咱就仿制汝官瓷吧。”王學民說。
自此,王秋娥兩口夫唱婦隨,開始了艱苦的仿制研究工作。
在百余窯千余件廢品中找到香灰胎
鄰居說王秋娥是個很有本事的婦女,此話不假。當時,王秋娥兩口子一沒資金,二沒技術,研究仿制汝官瓷在別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可性格倔強的王秋娥相信:“世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她找親朋好友幫忙,東拼西湊籌措了3萬多元,在庭院建起一大一小兩個液化氣窯爐,買回球磨機、成型機、修坯機。
清涼寺村是古代的汝瓷燒造場,尤其是宋代,汝民窯、汝官窯三五成群,這里到處是燒造汝瓷的原料。村民們都知道“黑坩子土”、“白坩子土”等是制作汝瓷坯胎的“瓷土”;瑪瑙石、石英、長石、方結石等是制作瓷釉的原料。但還要配啥原料?各種原料的配比是多少?自古至今都是工匠的秘密,誰也不輕易外傳。對于從未涉足制作汝瓷的王秋娥來說,要想得到這些秘方除了自己摸索,別無它路。她把瓷土除去鐵質,經過球磨機磨細、和成泥漿、過羅等工序,制成坯胎,然后塑燒、上釉、再燒成。每燒一窯她都把使用的原料和配比記錄下來。一窯不行燒二窯,二窯不行燒三窯,一直燒到100窯,胚胎炸裂、變形等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面對一窯窯一件件廢品,王秋娥哭了一場又一場。
一次次的失敗沒有動搖王秋娥的決心。她終于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增使了沙石、堿石等原料,從而解決了變形、炸胎現象,接著又多次調整原料和配比,整整用了一年時間,燒了125窯,1300多件,終于燒出了符合汝官瓷特征要求的香灰胎。
在一萬多塊試燒瓷片中找到天青釉
配制釉料是仿制汝官瓷的又一大難題。從2003年8月開始到2006年5月,王秋娥配制的釉料,燒出來不是縮釉就是呈現雜色,沒有一次成功。王秋娥對每次使用的瑪瑙石、石英、長石、方結石、黃金土、紅石頭等釉料的種類和配比,都記錄在案,每一窯總要試燒十多個不同配方的瓷片,進行對比,看哪種配方的顏色更接近天青、天藍、月白、粉青等,在此基礎上再調整配方。為此她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和丈夫一起翻了多少資料,傷了多少腦筋。她曾借親戚5000元錢,到南陽買回外地的瑪瑙石做配方,結果還是沒成功。
配不出合適的釉料,她急得發瘋。2004年秋季的一天,天刮著大風,她在院子石臼里磨(粉碎)釉料,一天磨了15種50公斤,堅硬的石頭釉料震裂了她的雙手,鮮血直流。由于過度勞累,當天晚上她頭暈得厲害,第二天竟起不了床,在床上躺了兩天。
丈夫心疼地說:“秋娥,你不要命了。天青釉要是好配,汝官瓷就不是國寶了,咱要慢慢試驗啊!”
試燒的每一種配方釉料的瓷片,王秋娥除了看色澤,還要試手感。每天晚上,她把瓷片拿到被窩里,摸了又摸,反復對比,直到找出手感最好的才能睡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秋娥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刻苦攻關,試燒一萬多塊瓷片,到2006年5月終于先后成功燒制出天青、天藍、月白、粉青4種符合汝官瓷特征的仿制品。
“與眾不同,與古相近”
前年9月19日,夫妻二人攜帶這4種18件汝官瓷仿制產品,來到鄭州,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南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青云鑒定。趙青云看后高興地評價:“與眾不同,與古相近。”并為王秋娥題詞:“汝瓷文化,博大精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秦文生看后為她寫下:“國寶汝瓷,師法自然。” 一次,日本瓷器愛好者、瓷器專家島田幸一先生知道后,也慕名來到王秋娥的佛光汝官瓷廠進行交流。
“我是汝官瓷發祥地的女兒,讓汝官瓷再放異彩,讓我探究的‘綠色產品’能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是我的心愿”!話短樸實無華,王秋娥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李貴民 王長河 王建新)(原標題:王秋娥:柔肩鐵骨鋪就汝瓷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