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琴,形制與箏相似而小。長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面板中間拱起,略有弧度,近兩端處有“梁”,即弦枕。底板平直,中央開有直徑約5厘米的音孔。張弦十條,弦下施柱,柱用棗木制。全長58、寬13.5厘米,邊板高3.5厘米。兩梁之間距離39厘米。原用高粱桿(俗稱秫秸桿)尖端割下后,刮去表皮,涂松香末擦奏,現也用馬尾弓拉奏。
定弦為bB調的Sol、la、do、do、re、mi、Sol、Sol、la、do。音域十度。其中Sol和do都設兩個相鄰的同度音。因為這兩個音在武安平調的唱腔中是調式骨干音,同時拉奏兩音,可協調音色、加大音量,強化伴奏的氣勢。演奏時,左手握琴的一側,將琴舉起,右手持弓橫壓于弦上,兩手同時動作,拉奏琴弦。一般是一弓一音。奏時值長的音符時,雙手震顫,發出顫音效果。軋琴音色柔細動聽,可使整個伴奏樂隊的音響諧和豐滿。
現代流行的軋箏類樂器,其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作,張弦10根,弦下設柱,柱用棗木制,按五聲音階定弦;用高粱稈刮去表皮,擦松香末擦奏,其音色輕柔動聽。
在福建莆田、仙游一帶用于莆田“文十音”,當地稱文枕琴或枕頭琴。用于晉江“十番”的,名“床”,張絲弦 9~11根,按五聲音階定弦,用蘆葦稈擦奏。近年莆田地區的音樂工作者對文枕琴進行改革,以鋼絲為弦,張弦11~16根,用馬尾弓擦奏。在演奏指法上吸取了二胡、箏、琵琶的技巧,擦弦與彈弦并舉,豐富了軋箏的表現力。
在廣西稱為七弦琴或瓦琴,7弦7柱,其琴身用半圓形桐木挖空,貼一底板,在凸面上按弦擦奏。近年音樂工作者試制不同音區不同規格的七弦琴,以合奏形式演出。有的將7弦增至16弦,將樂器平置于桌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可奏出各種滑音、泛音和裝飾音。吉林延邊流行的軋箏,又名“牙箏”,多用于演奏歌唱性樂曲。
軋琴多坐勢演奏。將琴豎立胸前,左手握琴,將拇指伸進底板圓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側,使琴身和身體平行。右手持擦弦桿,在距琴首岳山10 厘米處橫向(與琴弦垂直)軋擦琴弦。演奏中,雙手同時配合動作,通常一音一拉。雙手同時快速震顫,可奏出顫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