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琴調試音律是郭九洲祖上一輩輩傳下來的絕活。
調整琴弦的松緊度所用的兩排弦軸,仍是300多年前郭九洲的祖人制作的。

每當有鄉親們來串門,郭九洲總是把軋琴拿出來,講述這把琴的歷史。
舞鋼郭氏軋琴:
張國岳 賈志瓊 文/圖
今年春節期間,在舞鋼市民間藝術表演中,70多歲的老藝人郭九洲演奏的軋琴讓人流連忘返。
軋琴,又名軋箏,俗名滾琴,是在彈弦樂器箏的基礎上經過改制而逐步形成的,被認為是我國拉弦樂器的最初形式。
郭九洲家住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是郭氏家族第七代傳人。他不僅軋琴演奏技藝在當地是一絕,而且家中還有一把從明朝末期傳下來的軋琴。
軋琴已進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報告中,對軋琴(軋箏)有如下評價:軋箏產生于隋唐以前,距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對此琴都有很高的評價。舞鋼郭氏家族傳下來的軋箏從明末清初傳至今日,歷時300多年,在民間表演經久不衰,因此反映了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古樸的鄉土之風,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此軋箏在歷次民間器樂普查中均被證實為“河南省僅此一琴”。該樂器及其演奏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對我國民族樂器的發展及音樂史的研究、對繼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將有著極高的藝術和學術價值。
袁門村郭氏家族傳下來的軋琴,是郭九洲的先祖代代相傳的,傳至今日已有300多年。郭氏軋琴長60厘米,寬13.5厘米,面板、底板均用桐木制作。面板表面中間拱起,呈半弧形。底板平直,中間開有圓孔,面、底板膠合而成共鳴箱。琴面兩端設有岳山,張絲弦10根,弦下施柱(用野生酸棗樹杈),用馬尾弓拉奏。
郭九洲回憶,郭氏軋琴的傳承經歷很坎坷。當時,正值明末清初,清兵入侵,兵荒馬亂,其先祖為避兵禍,從山西省洪洞縣舉家遷至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從此安居于此。因其先人為游動的藝人,所以在此辦起了家庭樂坊。郭氏家庭樂坊明末清初時是由家庭成員8人組成,在其演變過程中,最多時有20多人,最少時也有6人。
作為一種古老而罕見的民間樂器,軋琴不僅能獨奏,而且能與其他樂器合奏,其音色古樸大方,頗有韻味。
軋琴的演奏者多為坐勢演奏,將琴豎立胸前,左手握琴,將拇指伸進底板圓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側,使琴身和身體平行。右手持擦弦桿,在距琴首岳山10厘米處橫向(與琴弦垂直)軋擦琴弦。演奏中,雙手同時配合動作,通常一音一拉。雙手同時快速震顫,可奏出顫音效果。
郭氏家族代代傳人除精心習練《大開元》、《高山流水》等經典曲目外,還與時俱進,創作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百姓喜聞樂見的曲目。這就是郭氏軋琴存留至今、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的原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因拉琴不掙錢,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學習軋琴,紛紛外出打工,郭家軋琴演奏技法面臨失傳的困境。2004年,舞鋼市撥出專項資金,制作了6把軋琴、15套演出服裝,建起了袁門村古軋琴演奏樂坊,并制定了軋琴五年保護規劃,讓古老的軋琴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原標題:跳躍在絲弦上的古老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