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平頂山

走上滍陽嶺 踏訪應國墓地(2)

2013/12/7 15:10:34 點擊數: 【字體:

    應國墓地主要是指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應國貴族的墓葬區,同時也包括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晚期楚國貴族的墓地,以及西漢與東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葬,但發現這樣一大型墓地卻與一次廢品收購有關。

    1979年12月的一天,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接到寶豐縣文化館打來的一個電話。電話中稱,有一位農民拿著一件銅簋到文化館來,說是從平頂山市郊薛莊公社北滍大隊(現滍陽鎮北滍村)磚瓦窯場燒磚取土時挖出來的。聽說文化館收購古物,這位農民想問問能否換幾個錢用。工作人員耐心地向他講明了國家的文物政策及一些文物常識,希望他能把東西交到平頂山市文管部門。

    得知這一情況后,孫清遠和另外兩位同事非常重視,可三人在辦公室焦急地等了一天,也沒見有人來,“會不會他把文物另行處理了?”第二天一早,三人一同趕往北滍大隊。向大隊支書講明來意后,支書馬上派人協助他們查找銅簋的下落。同時又領他們對磚瓦窯場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考察,并向他們講述了近年來這一帶發生的一些重要情況和傳聞。

    在窯場,群眾說經常會在泥土中發現夜明珠、金馬駒兒、銅盆、玉碗等物。由于墓室上部的填土被取走,散存在墓道、墓室填土中的古物就會被暴雨沖刷出來。由此,他們初步推測滍陽嶺很可能和應國貴族墓地有關。此次出訪,他們為古應國所在地找到了重要的線索,但是沒有發現銅簋的影子。

    第二天,他們又乘車來到寶豐縣文化館,繼續查找銅簋的下落。他們懷疑那位農民可能怕被沒收,把銅簋拿到廢品站賣掉了。于是,幾人又動身趕往寶豐縣廢品收購站,講明來意,并重申銅簋是國寶應歸國家所有后,廢品站負責人不敢怠慢,連忙找到那天的當班人員詢問。果然不出所料,那位農民把銅簋賣給廢品站了。

    手捧銅簋,幾個人如獲至寶。這件銅簋重4.8公斤,收購價為19.5元。他們按收購價把錢付給收購站,然后帶走了銅簋,這就是價值連城的“鄧公簋”。

    一個簋與一個消失的王朝

    簋:古代食器,古籍內寫作“簋”,也作“匭”、“軌”。《 周禮?地官?舍人 》:“凡祭祀,共簠簋”。簋是盛黍、稷、稻、梁之器,相當于現在的大碗,形狀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兩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會,簋與鼎等器物一樣,標志著奴隸主身份的高低。戰國以后,簋已很少見到。這個簋的發現,使考古工作者聯想到了早已消失了的西周王朝。

    1964年,為了解決平頂山市的供水問題,政府在沙河中游筑起攔河大壩,修建了著名的白龜山水庫。繁華的滍陽鎮成了水庫淹沒區。這座沉沒于白龜山水庫中的陽鎮原叫古應城,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周武王兒子的封國。3000多年以來,古老的應國雖然經歷過無數戰爭的洗禮與時代的變遷早已沒落和沉淪,但是那里的子民卻仍然頑強地繁衍生息延續至今。

    據說淹沒前的滍陽鎮周圍寨墻高筑,如一座城堡。四邊寨門門額上還書有石刻題名,記載著應國昔日輝煌的歷史。寨墻東門題名為“迎旭”、南門為“望楚”、西門為“古應”、北門為“通寶”。前幾年,平頂山市文管部門曾在西村征集到一塊從陽鎮遷來的石碑,上面寫著“佳城瀕應國豐碑宰樹燦龍光”等字樣。而陽嶺是一處依山傍水的高臺地,正是古代人類生活聚集的理想場所。由此,孫清遠等人斷定,陽鎮很可能就是古應國都城,因為這些輝煌燦爛的古文化遺跡就是最好的證明。

    “聚族而葬”的古墓群

    應國原是西周初期的一個姬姓封國。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大封兄弟及諸子于商朝故地,對商遺民進行統治和監管。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稱應國的始封君當為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兄弟。《漢書?地理志》則有“應鄉,故國,武王弟所封。”也就是說應國是武王兄弟的封國。究竟應國是武王弟的封國還是武王子的封國,或者兩者都不是,仍是歷史學家探討的重大課題。但可以肯定,應國在西周初期就已經存在了,并且具有重要的地位。

    1986年以后,應國墓地考古隊在配合磚場生產的基礎上,對滍陽嶺上的應國墓地進行了密集的鉆探,共發現古墓有上千座,密密麻麻、層層疊疊,上下相互疊壓在一起,說明這塊墓地被先后不同幾個時期的先民使用過。通過鉆探得知這塊墓地的歷史相當久遠,其年代為西周至東漢時期,銜接較為緊密。

    整個墓地有著明顯的特點,即越靠近滍陽嶺南端年代越早,越向北年代越晚,也就是說,這批墓葬是按年代順序自南向北依次逐漸埋葬的。而且大中型墓均依次埋在陽嶺脊的中線上,中小型墓排列在東西兩側,并且往往是以一兩座大墓為中心,周圍聚集著數座中小型墓葬,形成一片片家族墓群,顯示出“聚族而葬”的特征。

  隨葬銅器多有銘文

    7月23日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龍正接受筆者采訪時說,應國墓地自上世紀80年代開挖以來,出土的隨葬品都非常珍貴。其中1987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小型豎穴土坑墓中發掘出了一件精美絕倫的鴨形銅盉。這件銅盉形似游動的水鴨,但卻有著粗壯的四足。器口頸部以下飾有鳥紋,器蓋內鑄有銘文清晰可辨,共5行43字,而且行距整齊,字體美觀,筆畫粗細勻稱。從銅盉器形及鑄造工藝看,這座墓的時代屬西周中期。

    “應國墓出土的銅器上大多帶有銘文,這些銘文對古史、古禮的研究極有價值。”王龍正告訴筆者,1992年11月,考古專家同時在滍陽嶺開挖6座西周墓,其中4座墓中出土的銅器上都帶有銘文,尤其是84號墓的發掘所帶來的震撼更令人難忘。

    由于年代久遠,84號墓的棺槨已腐朽塌陷,大量的淤泥和槨板灰落在墓室中,把器物全部掩埋起來,令人無從下手。

    隨著墓中淤土一點點地被清理出去,隨葬物也漸漸地露了出來,一件挨一件的大型青銅器擠滿了墓室,而且器形非常奇特和精美。84號墓是這片墓地中最光彩的一座,內中包含的文物無論是從數量或者是從價值來看都遠遠超過其他墓葬。

    84號墓中除了一副人骨架外,還有大型青銅器放置在棺槨之間,格外引人注目。出土的銅器可分為禮器、樂器、兵器及車馬器等,此外在墓主人的頭部、頸部、腹部放置眾多的玉佩、項鏈、紅瑪瑙飾物等,充分顯示了墓主人生前尊貴顯赫的地位。尤為珍貴的是在兩件銅器上均鑄有銘文。一件青銅器的內壁鑄有“應侯作旅彝”幾個字,據此可以確定這又是一座應侯墓。

    平頂山為何稱鷹城

    1986年4月,發掘人員在對一號墓發掘時,共出土隨葬器物千余件,這座墓中出土的玉鷹,后來成為平頂山市的市徽標志。

    據平頂山市志記載:198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我市文物部門聯合對陽嶺進行文物調查和發掘工作。在一號墓中出土一件精美石鷹。鷹為白色,溫潤光潔微透明。鷹頭頂和右翅有褐斑,這是工匠有意運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鷹作展翅飛翔狀,頭向右扭曲,以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鷹眼、鷹背、羽翅為線雕,兩爪作長條形卷曲于身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鷹是應國的圖騰,出土時置于死者胸前以示崇拜。該墓的發掘確認這里正是應國貴族墓地。在古文字上,應國之“應”與“鷹”是同一個字,應國都城應城自然可以稱作鷹城。

    當年,古文字專家郝本性先生向平頂山市委、市政府建議將鷹城作為平頂山市的別名,以紀念這一地區曾經出現過的輝煌燦爛的古應國文明。后來市委市政府采納了這個意見,并將應國墓地一號墓出土的玉鷹形象作為平頂山市的市徽嵌于這座城市的雕塑中,這就是平頂山市稱為鷹城的來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 2006-08-08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千年春秋 一線牽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