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平頂山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平頂山

平頂山民間文化”之“軋琴”——跳躍在絲弦上的農民心情

2011/5/5 17:10:21 點擊數: 【字體:

平頂山民間文化”之“軋琴”——跳躍在絲弦上的農民心情


     一手托琴,一手拿弓,入定,然后,弓輕輕地觸上琴弦,于是砉然一聲,仿佛來自遠古的樂音響開來,仔細聽來,那音仿佛走了許多許多年,充滿了疲憊、蒼涼和執著。
  
    這便是軋琴。
  
    仿佛空谷的絕唱,又仿佛云的滑動,聽軋琴,仿佛是在聽歷史,聽行走在時空連線上的靈魂的躍動,惹得你生出無盡的遐想。
  
    2007年10月下旬,記者來到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坐在農家小院里,感受著原野上吹來的充滿了涼意和鄉土氣息的秋風,開始軋琴的心路追尋。
  
    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鋼軋琴是很有些歷史的,在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報告中,對軋琴(軋箏)有如下評價:
  
    具有古樸的鄉土之風和頑強的生命力。軋箏產生于隋唐以前,距今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對此琴都有很高的評價。舞鋼郭氏家族傳下來的軋箏從明末清初傳至今日,歷時三百多年,在民間表演經久不衰,因此反映了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古樸的鄉土之風,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此軋箏在歷次民間器樂普查中均被證實為“河南省僅此一琴”,因此它是唯一的。而它獨特的外觀造型和演奏技法,都非別的樂器所能比擬。
  
    大量史料證明,軋琴是我國最古老的拉弦樂器之一,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不僅中原各省遍傳其音,而且傳至福建和東南沿海各省區。目前,福建仍有軋箏演出活動。近年,臺灣的音樂雜志還專門介紹了軋琴這一古老樂器。
  
    由箏和筑演化為軋箏,是樂器形制和演奏方法的變革,它由原來僅有的打擊樂、吹管樂、彈撥樂,增加了拉弦樂,使樂器種類更加完善,表現力更加豐富。盡管它很簡單很原始,但對后來樂器的改良、調配、發展,甚至整個音樂藝術的進步,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軋琴,一種古老的雅樂
  
    據平頂山市委宣傳部文藝科孫利旺先生介紹,軋琴,又名“亞箏”、“軋箏”,俗名“滾琴”。它是由琴弦、琴面、琴頭、琴尾、弦軸、琴碼、琴梆、琴底、琴箱和馬尾弓十部分組成,琴底、琴梆、琴面均由桐木制成。馬尾制成弓,蠶吐之絲制成弦。琴身長66.5厘米,琴頭寬13.5厘米,琴尾寬9.5厘米,琴箱呈半管狀,張弦9根,弓長40厘米。據1988年全國民族民間器樂普查證實,軋琴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拉弦樂器之一,自唐代開始就有關于它的記載。
  
    據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十章講:“還可以注意的是,這時候(指隋唐)已有兩種拉弦樂器:一種是軋箏,約有七條弦,是用竹片擦弦發音的;一種是奚琴,有兩條弦,是用竹片在兩弦之間擦弦發音的。”
  
    又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軋箏亞于古箏,音似夜蟬。”對軋箏的形制、性能和審美取向做了形象、生動、準確的表述。
  
    早在唐初,我國民間就出現了軋箏。宋代陳《樂書》記載:“唐有軋箏,以竹捫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它是在彈弦樂器箏的基礎上,經過改制而逐步形成的。最早的軋箏構造和箏基本相同,七弦,用竹棒擦弦發音,軋箏可說是我國拉弦樂器的最初形式。
  
    軋箏的初次出現,雖未載入唐的正史,但在一些唐代詩歌、音樂筆記中卻留下了諸多痕跡。而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所有關于軋箏的記載,雖無演奏方式的記錄,但明確表示是以竹片軋弦。毫無疑問,中國的拉奏弦鳴樂器是以竹片,即棒擦法來開中國拉奏弦鳴樂器歷史先河的。
  
    唐代詩文中,涉及軋箏的篇章有:
  
    唐代詩僧皎然曾作《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軋箏歌•歌時另移湖州長史》,詩云:“君家雙美姬,善歌工箏人莫知,軋用蜀竹弦楚絲,清哇宛轉聲相隨。”杜牧的《題張處士山莊一絕》里有:“好鳥疑敲磬,風蟬認軋箏。”劉禹錫做有《聽軋箏》:“滿座無言聽軋箏,秋山碧樹一蟬清。只應曾送秦玉女,寫得云間鳳凰聲。”這充分說明,當時軋箏已在民間流行,只是尚未在宮廷樂隊中使用。到了南宋時期,宮廷宴樂中,軋琴占有相當地位。
  
    從清代乾隆年間開始,軋箏成為河北南部地方戲——武安平調的伴奏樂器,更名為軋琴。
  
    關于軋琴,史書也多有記載。《舊唐書•音樂志》云:“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宋代陳《樂書》繪有軋箏圖,與軋琴形制相近。清代《律呂正義后編》記載:“陳《樂書》曰:‘唐有軋箏,以竹捫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元史•禮樂志》:‘軋箏如箏,七弦,有柱,用竹軋之。’然則軋箏因唐制,而亦軋箏之類也。樂書軋箏不言弦數,今十弦。”可見,在清代,軋箏已發展為十弦,與今日的軋琴基本相同。
  
    作為一種很古老很罕見的民間樂器,軋琴不僅能獨奏,還能與其他樂器合奏,其音色古樸大方,頗有韻味。
  
    而作為一種拉弦樂器,軋琴的演奏技法是馬尾弓和琴身協調翻動或滾動,有平弓子、擊弓子、擻弓子多種不同的演奏方式。演奏中,演奏者多為坐勢演奏,將琴豎立胸前,左手握琴,將拇指伸進底板圓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側,使琴身和身體平行。右手持擦弦桿,在距琴首岳山10厘米處橫向(與琴弦垂直)軋擦琴弦。演奏中,雙手同時配合動作,通常一音一拉。雙手同時快速震顫,可奏出顫音效果。軋琴音色柔細動聽,可使整個伴奏樂隊的音響和諧豐滿。
  
    絲弦上的喜怒哀樂
  
    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郭氏家族傳下來的軋琴,是郭九洲的先祖代代相傳,傳至今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在郭九洲先生家里,他拿出家里珍藏的一個個堪稱文物的寶貝讓記者看。那個祖上用了300多年至今仍在用的軋琴自不待言,單是那發黃的“戲溜子”(曲目單),看上去就有一定的年頭。翻開戲溜子,只見上面字跡仍清晰可見,“西廂調情”、“三國”等,都是他祖上常拉唱的曲目。
  
    說到曲目單和琴,郭九洲告訴記者,這些東西能保存下來很不容易。
  
    “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破四舊”,要敲掉軋琴,為了避免被破壞,他們把軋琴藏在家里的棚頂上,把戲書和曲目單糊在墻里。
  
    “我很幸運,我祖上、我自己一生珍愛的東西都保存下來了。”郭九洲說。
  
    “軋琴(箏)有點類似箏,可比箏小,所以又稱亞箏,但它又不是箏。”郭九洲說,“主要是拉法不一樣,軋琴主要用跳弓,像砸一樣。”
  
    據郭九洲回憶,郭氏軋琴的傳承經歷很坎坷。
  
    當時,正值明末清初,清兵入侵,兵荒馬亂,其先祖為避兵禍,從山西洪洞縣舉家遷至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從此安居于此。因其先人為路歧藝人(即游動的藝人),所以在此辦起了家庭樂坊。郭氏家庭樂坊明末清初時是由家庭成員八人組成,在其演變過程中,最多時有20多人,最少時也有6人。
  
    軋琴在郭氏家族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并有“傳男不傳女”的祖訓。歷代藝人們靠著自己的勤學苦練和心靈感悟,創造出了一百多個精彩紛呈、生動感人的優秀曲目。
  
    “文化大革命”期間,軋琴演奏曾經中斷過一段時間,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開始興起。1984年3月,參加平頂山市和河南省第五屆民間音樂舞蹈調演獲優勝獎和民間發掘獎。郭氏軋琴第七代傳人郭九洲在原有的曲目基礎上又根據當前形勢,自編自演了許多反映時代特征的時興小戲,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據介紹,郭氏軋琴長60厘米,寬13.5厘米,面、底板均用桐木制作。面板表面中間拱起,呈半弧形。底板平直,中間開有圓孔,面、底板膠合而成共鳴箱。琴面兩端設有岳山,張絲弦(用老弦)10根,弦下施柱(用野生酸棗樹杈)。用高粱稈制成擦弦桿(取最上一節,去穗、去皮,涂松香末),作為琴弓拉奏。
  
    “我們祖上傳下軋琴的同時,也傳下來良好的家風。”郭九洲說,“先人教育后代不讓賭博,不讓滋事生非,農忙務農,農閑時拉拉唱唱。其實軋琴在我們這里就是為了在農閑時心里有個寄托,避免農閑時無事生非。同時,它也是教育人的一種方式,我們祖先就是為了娛樂鄉親,不為圖利的。”
  
    多少年來,提到袁門,不光舞鋼人,就連周圍縣市的人也都知道。為啥都知道?就是因為那時郭氏軋琴
  
    演奏的袁門戲。
  
    郭九洲說,早在清末民初,他爺爺郭梅馨就名噪一時。
  
    當時的禹縣縣長俞聲岱專門從禹縣來到舞鋼袁門聽袁門大調戲,尤其喜歡聽“俞伯牙封琴”。走時,還專門約定讓郭梅馨到禹縣唱戲。
  
    “我爺爺當時弟兄四個,按當時規矩,四個人理應兩個當兵,因為不想當國民黨兵,爺爺就領著其余三個弟兄出外云游。”郭九洲說,“要說起來,干這個真是苦辣酸甜啥都經過,但為了祖宗傳下來的這門手藝,總覺得苦著也是樂的。”實際上,郭九洲是那種很用心,也很有心的人。
  
    2007年10月27日,在郭九洲家里,記者看到郭九洲即興創作的曲詞“十七大精神照征程”:
  
    “特大喜訊振長空,神州大地蕩春風。全國人民齊歡慶,頌歌飛向北京城。十七大會議開的好,小康建設方向明。人民愿望得實現,歡欣鼓舞干勁兒增……”
  
     “兩免一補,上學免雜費。交通方便,行走也不累。種地有補助,免去糧種稅。黨中央政策好,農民得實惠。就醫也方便,吃藥不算貴。”
  
    郭九洲說,他祖先都很懂得“與時俱進”,都能即興創作一些反映現實生活、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目,或許,這就是郭氏軋琴存留至今、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的原因。
  
    但郭九洲也有很多煩惱,因為他的晚輩都不太熱乎軋琴。“演一次沒錢,演一次沒錢,總是沒錢,就不想演了。戲靠的就是熱絡勁兒,靠的就是情緒,沒了情緒,勉強演了,也別扭,這是讓我最苦惱的。”郭九洲說。
  
    有一段時間,因為苦惱加上心焦,郭九洲患上了神經麻痹癥,對自己喪失了信心。他的老伴李玉花說:“你玩軋琴吧,一玩就好了。”郭九洲就玩,還真是奇怪,神經麻痹癥真好了。
  
    “我現在是不敢丟掉這寶貝了。”撫摸著祖先傳下來的寶貝軋琴,郭九洲不無愛憐地說,“我要一直演下去,直到不能演為止,我還要讓它傳承下去,一直傳下去。”
  
    “現在情況好多了。”隨行記者采訪的舞鋼市宣傳部的領導說,“從2004年開始,舞鋼市政府就發出了《關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民間藝術普查的通知》,對郭九洲家祖傳的古軋琴進行了保護挖掘,市鄉兩級政府還專門撥付一萬元的專項資金,制作了六把軋琴、十五套演出服裝,建起了袁門村古軋琴演奏樂坊,還制定了軋琴的五年保護規劃,將來郭九洲不會再孤單了。”
  
    采訪將要結束時,郭九洲家里來了一幫客人,他們是慕名來聽郭九洲的軋琴演奏的。郭九洲的老伴李玉花熱心地將客人讓進屋。郭九洲說,經常有這樣的客人來訪,不管認識不認識,不好意思拒絕。
  
    但抱怨歸抱怨,煩惱歸煩惱,有客人來,郭九洲就要拉開場子演出。而這時,也是他煩惱盡失、最為寫意的時刻。【原標題:平頂山民間文化”之“軋琴”——跳躍在絲弦上的農民心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互聯網
0
下一條:《驚蟄》:南音北曲完美結合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