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平頂山民間文化之“霸王鞭”

2013/12/6 10:54:15 點擊數: 【字體:

平頂山民間文化之“霸王鞭”
霸王鞭是民間常見的歌舞表演形式,它似高蹺又不是高蹺、似舞蹈又帶著別樣味道的特別表現形式,隨意、活潑、灑脫,非常具有感染力。圖為平頂山市特色文化活動中的霸王鞭表演。
 

    2007年10月25日至29日,旨在打造文化平頂山的平頂山市特色文化活動在該市鷹城廣場舉辦。活動分特色文藝節目展演和特色文化產品展示兩部分。

  特色文藝節目展演的是從各縣(市、區)挑選出來的有代表性、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藝節目,如汝州市的曲子戲,舞鋼市的魚燈花社、軋琴,葉縣的霸王鞭,寶豐縣的魔術雜技、提線木偶,魯山縣的鼓兒詞、高樁故事,郟縣的銅器舞、盤鼓等。

  特色文化產品展覽在全市范圍內廣泛征集具有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和文化產品。活動期間,各縣(市、區)統一搭建展棚,進行展覽、展示、展銷活動。活動的亮點之一,是開幕式上的重頭戲——舞鋼市袁門村古軋琴樂坊的農民藝人表演的軋琴《高山流水》,而民俗表演《霸王鞭》等更增加了活動的熱鬧氣氛。

  軋琴又名“軋箏”、“滾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一個如今很鮮見的樂器,一個注定是平頂山“特色”的樂器,它有著怎樣的命運軌跡?它又有著怎樣獨特的魅力?

  而霸王鞭這個戲曲上常用的詞匯,在葉縣又有著怎樣不同的演繹?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這些當然是“厚重河南”的視野之列,日前,記者趕赴平頂山進行了采訪。

  □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

  霸王鞭源于西楚霸王項羽?

  提到霸王鞭,很多人也許并不陌生,2007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六,在鄭州春節文化廟會上,葉縣仙臺鎮董寨村霸王鞭舞蹈隊,應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的邀請,進行了演出。

  演出期間,那種似高蹺又不是高蹺、似舞蹈又帶著別樣味道的特別表現形式,那種我舞故我在的隨意、活潑、灑脫,那種從骨子里透出的歡樂,感染了很多趕廟會的人,讓他們大飽了眼福。

  一種文化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葉縣霸王鞭與別處又有著怎樣的不同?2007年10月下旬,記者來到葉縣仙臺鎮董寨村進行采訪。

  前往董寨村的路上,葉縣文化旅游局董建立副局長向記者介紹了霸王鞭的一些基本情況。

  霸王鞭是民間常見的歌舞表演形式,表演時,一手的手指上扣著繡有各種圖案的方巾,另一手執鞭,也有雙手各執一鞭的。舞時,以鞭擊打或碰臂、腿、肩、腰、背、腳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面。兩人以上舞蹈時,常常互相對敲,隨著跳動的步伐,發出悅耳的響聲。表演中還可演唱各地民歌,形式生動活潑。因此,霸王鞭又稱“連廂棍”、“花棍”、“金錢棍”。

  原始的霸王鞭因為是高蹺上的舞蹈,所以腿上有走、跳(單腳和雙腳)、單腳上四十五度陡坡等動作。上身的舞蹈動作除打鞭的和尚和托盤子的小旦有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外,其他演員只是跟著扭。

  有關霸王鞭的起源,在民間至少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說,秦末楚漢相爭,項羽與劉邦擊掌相約,先入咸陽者為王。后項羽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項羽王便站在馬上,揮舞馬鞭,高歌競舞,舞至酣時,命士卒折木為鞭再舞,共同歡慶勝利。其歌舞的歡快之情,吸引和感染了當地的百姓,人們便紛紛仿效。結果這種歡慶勝利的即興舞蹈形式,就由軍營傳播到民間,逐漸演變為一種傳統舞蹈節目。因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霸王鞭便由此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霸王鞭源于后趙石勒。說是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中的后趙王石勒,不滿西晉王朝的壓迫,率眾反抗,百姓紛紛響應,石勒的勢力不斷壯大。此時,石勒立志稱霸中原,他在打仗獲勝后,兵將們的

  喜悅之情難以自抑,便自發地持槍械手舞足蹈起來,以表趙王稱霸中原之意。這種舞蹈形式,流傳到民間,一步步發展成了彩鞭形式,于是人民就將這種舞蹈稱為“霸王鞭”。

  還有一種說法是,相傳宋時,有一地習武成風,無論年老年少,皆有練武愛好。其中有一老者,武藝高強,無人可敵,人稱“霸王”。當時,無論官家還是商號,在運送金銀財物時,都請他當保鏢。老者善練鞭桿,鞭技出神入化,變化多端,功夫甚深。其鞭桿長約一米,既是驅趕牲口的工具,又是防敵自衛的武器。在他的帶動下,善使鞭桿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鞭技逐漸派生出一種舞蹈形式。

  “對于葉縣人來說,更認可第一種說法,他們認為,葉縣霸王鞭就是由西楚霸王項羽演化而來。”董建立說,“霸王鞭節奏明快、粗獷豪放,以喜慶歡樂為主調,雖然現在多以表現老百姓祥和快樂生活為主題,但其中還透著不可一世的霸氣,加上霸王鞭道具的裝飾色彩與演員的服裝色彩均以大紅和金黃為主色調,在明快的音樂伴奏下,使霸王鞭呈現出一種歡慶、熱烈、祥和的基調。這也符合歷史上項羽一路高歌猛進的情形。”

  清代許多著作中,對霸王鞭都有記述。如毛奇齡的《西河詞話》中記載:“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名連廂詞者,帶唱帶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詞……此人至今謂之連廂,亦曰打連廂。”康熙年間李振聲的《百戲竹枝詞》中也記載有:“徐沛伎婦,以竹鞭綴金錢,擊之節歌。”

  “霸王鞭有著固定的表演套路,如:‘走八字’、‘套葫蘆’、‘龍擺尾’等程式。基本動作有‘戳鞭’,‘行進四磕鞭’、‘二踢蹦’、‘壓鞭’、‘連八下’等。表演起來,男子剛勁有力,女子婀娜多姿,流光溢彩,詼諧幽默。同時,在鞭的擊打下,可有意識地擊到人體的部分穴位,因此,霸王鞭在當下是集舞蹈、說唱、健身于一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表演項目。”董建立副局長說。

  葉縣霸王鞭獨具特色

  “葉縣的霸王鞭是民間高蹺的發展,表演者手持鞭、盤、扇扮裝不同角色,滑稽風趣,行步輕快,舞蹈跳躍,生動活潑,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霸王鞭的打法上千變萬化,節奏鮮明,盤中的茶杯盛滿水,耍起來翻個底朝天,杯不掉、水不灑,這種舞與雜耍的結合,幽默、詼諧、引人入勝。尤其在農閑、節日時,這種健康輕松活潑的表演給人以歡樂的享受,同時增加了節日的氣氛,深受人民群眾的熱愛。”說到葉縣霸王鞭,董建立副局長話音里也透出諸多自豪。

  2007年10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仙臺鎮董寨村,在老藝人董海彬先生的家里,董海彬拿出他的霸王鞭讓記者看,他告訴記者說:“我們這里的霸王鞭和別處是有些不同的,我們打霸王鞭的目的,就是讓心里的高興勁兒有地方釋放,同時也帶給看的人快樂。現在有一句歌詞叫‘咱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那種現代打擊樂下的激越情調是由生活在城市里的專業演員演繹的,咱不會那樣唱,也沒有那狂放的打擊樂器,但咱農民打的不是樂器,咱打的是霸王鞭,拿霸王鞭打自己,打出自己歡快的心情。”在董寨村,人們又叫霸王鞭為“響桿”,“那是因為,舞蹈時鞭能發出清脆的響聲而得名。”董寨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留善補充說。

  董寨村村民很重視他們霸王鞭的正統地位,他們認為現在很多地方玩的就是花花棍,早不是霸王鞭了。對于有人把霸王鞭和花花棍混為一談,他們很是不屑。在他們看來,霸王鞭短而且兩頭沒有纓子,花花棍長但兩頭有纓子;霸王鞭原為高蹺上的玩意兒,只打肩、肘、腋、手,不打腿和腳,而花花棍則是地下的玩意兒,腿腳都打;由于霸王鞭比花花棍短,耍起來靈活方便,所以打法上花樣比較多,而且能打得很快。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7年11月12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河南汝州三寶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