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街書會
2013/4/11 11:50: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馬街,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城南 7 公里 處,這里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十五都要舉行一次曲藝盛會,藝人云集、曲種繁多,俗謂“十三馬街書會”。
一年一度,來自河南各地及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湖北、安徽、四川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的千余藝人云集馬街,亮書會友、交流技藝,許多村民扶老攜幼聽書趕會,馬街內外萬頭攢動,千座書棚吹拉彈唱,盛況歷年如此。
馬街書會,歷史久遠。據馬街村火神廟及廣嚴寺碑刻記載:書會最早起源于元延祐年間(公元1316 年前后),至今已680 余年。據傳,六百七十年前,當時馬街村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桃李滿天下,農歷正月十三這天是馬老先生的壽誕之日,他的弟子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其獻藝祝壽。豫西群眾亦有正月十五寫書之習俗,年復一年相沿成習,就形成了傳統的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說書藝人最多是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 年),馬街有一位告老還鄉的官員叫司卋選,曾做過南陽府教渝,善詩賦,愛曲藝,被舉為“會首”。是年,來趕會的藝人特別多,他為了弄清趕會藝人的數目,讓趕會的人到火神廟里進香錢,香案前放一個大斗,規定不能不進,也不能多進,每人只能投一個銅錢。事后數了數計得兩串七,就是說那年到會的藝人競達2700 人之多,可謂馬街書會在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馬街書會。每年縣委、縣政府都要召開馬街書會籌備會,規劃書會場地,整修道路,并撥出專項經費予以扶持。1981 年,中國曲協主席陶純到會參觀考察,全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亦臨會獻藝,書會盛況空前。1986 年,河南電視臺對書會盛況進行了專題錄像。1987 年,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中共寶豐縣委、寶酒集團( 寶豐酒廠) 書會期間聯合舉辦《寶豐杯》全國河南墜子廣播大獎賽。1988 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到會拍攝“寶豐馬街書會”大型專題紀錄片,發行海內外;中國文化部部長王蒙為“寶豐馬街書會”題名,中共寶豐縣委、縣人民政府在馬街書會會場南端立碑紀念。1995 年,基于寶豐馬街書會在全國影響之大,中國曲藝家協會決定在平頂山市舉辦“第二屆中國曲藝節”,并在寶豐影劇院設立曲藝節演出分會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筆題詞: “弘揚民族文化,繁榮曲藝事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題詞:“中原名城,曲藝之鄉”。
90 年代以來,隨著馬街書會聲名遠播,國內外專家學者紛紛前來書會考察調研。1996 年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專業教授董曉萍率其博士研究生2 人首次到會調研。寶豐馬街書會被列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國務院僑辦、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攝制組到會拍攝《十三馬街書會》專題片,錄像帶送往各駐外使館。1998 年,董曉萍偕美國依阿華大學教授歐達偉再次到會考察,當歐達偉先生看到書會壯觀時,伸出大拇指連連贊嘆:“OK ,真了不起,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2002 年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歐陽光到會調研。香港《中國旅游報》、《香港商報》、深圳《中國投資》雜志社、《中國藝術報》記者到會采訪報道。2003 年書會,日本鐵木真電視劇制片公司到會拍攝了《當田野成為舞臺的日子》大型電視記錄片。全國曲壇名流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光臨,更使馬街書會增光添彩譽滿海內外。寶豐縣被中國曲協命名為“曲藝之鄉”。2004 年8 月馬街書會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并報國家中心審批國家級保護。
馬街書會是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繼承和發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有無限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200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