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三:工匠到哪里去了
依照常理,北宋末年的戰亂平熄后,汝窯工匠們應回歸故里,重開窯爐,如近鄰的禹縣、遠處的定州、黃堡窯等一樣,恢復傳統作業。奇怪的是,至今尚未見到任何有金代特征的汝官瓷。
從汝州地區的窯址考古可以發現,金代只有一種“汝鈞”與官汝略為接近,但面貌已大為不同,與其說接近官汝瓷,不如說更像鈞瓷。很顯然,那批宋徽宗時生產汝瓷的工匠要么在戰爭中被殺,要么落腳他處。因為其他同樣生產過貢瓷的窯場,即使停燒貢瓷后,后續的民用產品依然保留了貢瓷的風范,產品固有特點并不會因用途有所改變而突然消失,唯獨汝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此竟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就在汝窯隱匿后不久,卻在遙遠的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現一種與汝瓷面貌極其近似,而與歷史上的浙江瓷器少有共同之處的窯器,它就是南宋官窯——修內司窯。
修內司官窯,南宋著名瓷窯。南宋建都臨安后,按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官窯舊制,在都城修內司重建官窯,燒造青瓷。南宋官窯在杭州有兩處,先在鳳凰山麓萬松嶺附近修內司設立“內窯”,后在烏龜山麓郊壇下“別立新窯”。世人因此將前者稱之為修內司官窯,后者稱為郊壇下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