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新聞資訊 >> 瀏覽平頂山

鷹城漁民放鷹捕魚討生計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2013/11/27 9:54:09 點擊數: 【字體:

鷹城漁民放鷹捕魚討生計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白龜湖畔,高聳的樓宇與散發著野性氣息的魚鷹在畫面里交織。時空并未錯亂,這就是都市漁民的真實生活。

鷹城漁民放鷹捕魚討生計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漁民們在一處小島上歇腳避風,地上的瓦礫是他們以前的村莊遺址。

鷹城漁民放鷹捕魚討生計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長期的捕魚經驗讓他們知道哪里能收獲更多,這需要劃更多的槳、趕更遠的路。

鷹城漁民放鷹捕魚討生計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下網嘍!”龐銀水像個將軍,招呼船隊的兄弟們行動。

鷹城漁民放鷹捕魚討生計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這只鷹藏了條魚在脖子里,漁民又多了一份收獲。

    新華網河南頻道11月27日訊 大河網報道: 他們是平頂山古應國故地的一群漁民,住在城市高樓中,卻靠放鷹捕魚維持生計;他們身懷流傳千年的古老生存技能,卻面臨著被城市包圍后行當被取締的尷尬。日前,大河報記者趕赴鷹城平頂山入住漁家,與漁民一起架鷹劃船、撒網捉魚,體驗他們古老而又現代、快活而又艱辛的生活。

    結隊出湖

    這是一個生活在都市里的捕魚小隊,13個人帶來了52只魚鷹,依靠古老的技能出征白龜湖

    11月21日,星期四,難得的艷陽天。一早,平頂山新城區邊的白龜湖畔,薄霧繚繞,波光粼粼。

    50歲的龐銀水心情很好,眼看著一輛三輪摩托車載著兩只腳踏船(專門放魚鷹的工具)疾駛而至,他心疼地吆喝車上的年輕人:“慢點,可不敢把咱的寶貝魚鷹摔下來了。”

    來人是龐銀水的侄子,22歲的龐洋洋,他身后的腳踏船上,并排站著18只魚鷹。龐銀水的兒子、26歲的龐廣來騎一輛電動車隨后趕來,帶了3只魚鷹。

    8點不到,龐銀水的兩個弟弟、三個侄子,還有另外幾個親戚也來了,一行13人,共帶來了52只魚鷹。

    這是一個生活在都市里的捕魚小隊,共同協作已多年。在平頂山,這樣的小團體還有不少。

    魚鷹“嘎、嘎”的叫聲此起彼伏,撲騰騰地振翅,藍瑩瑩的小眼珠瞄向一望無際的湖面,一個個精神飽滿,像極了戰前的士兵。

    龐銀水像一個將軍,揮舞著一雙厚實的大手,指著停在湖邊的一排紅色鐵皮小船發號施令:“兩個記者上第一條船,其余的兩人一條船,架鷹跟上,走嘍!”

    一聲吆喝,湖畔晨練市民眼中出現了別樣的景致——一長溜小船伴著嘩嘩的劃槳聲駛向湖中央。

    28分鐘后,船隊在一處小島邊停靠。入冬的湖面寒風刺骨,漁民們登島找來柴火,生火取暖。“浪花泛青,可能要刮大風,等一等,不行就回。”龐銀水一邊烤火一邊說,“前幾年有一次就是這天氣,風越刮越大,網收不起,魚鷹刮得上不了船,我們十幾個人被困在南邊小島上一個星期,天天燒面糊喝,差點餓死。”

    “還死過人呢,東滍的張長嶺和老婆一起出湖放鷹,起大風后沒來得及上岸,船被刮翻。張長嶺水性好,拉著老婆游了400多米,老婆央求他放了手,說還有孩子,讓他游回去后照顧好幾個孩子……”說這話時,大家都紅了眼圈。

    又來了一隊船,那是老任他們。老任叫任金春,已經80歲,住滍陽鎮幸福村,是目前白龜湖所有放鷹人中最年長者。

    三年學徒

    管吃住,不給錢,三年期滿,出師的任金春得到了老師贈送的一條鷹船和4只鷹

    棉襖皮褲,白茬胡須,粗腔大調。任金春一到,立刻成為臨時領袖。“再去拾點柴火,把火燒旺,我給你們講講咱們這兒的放鷹史!”任金春一跺腳,指著腳下一排根腳石對龐銀水說,“這就是你們以前的村,要不是今年大旱,露不出來,淹幾十年了,這一片兒水下還有幾十個村哩。”

    “知道咱平頂山為啥叫鷹城嗎?就是因為從咱滍陽鎮舊址——古應國貴族墓地出土了玉鷹。聽老人們講,咱們這兒以前不僅是陸路交通咽喉,也是淮河上游的重要碼頭。”任金春的話,讓圍著烤火的放鷹人七嘴八舌爭著向記者介紹。

    任金春沒上過幾天學,12歲就跟著鄰村的老放鷹人王疙瘩學藝,王疙瘩家祖祖輩輩放鷹。“從喂鷹到馴鷹,再到放鷹和給鷹治病,哪一樣都得按規矩來。‘徒弟徒弟,三年奴隸’,那時候學放鷹可是老難。”任金春說。

    管吃住,不給錢,三年期滿,出師的任金春得到了老師贈送的一條鷹船和4只鷹。“三公一拐(母鷹),小魚鷹都是自己孵,選好蛋,找抱窩母雞暖28天,小魚鷹出來后,渾身上下沒一根毛,晝夜得有人看著,吃的都是剁碎的小魚,比養孩子難多了。120天下河,天天馴,下河挑著它們,回來也是挑著。魚鷹就是咱的命根子,靠它吃靠它喝,得待它好。”任金春說。

    靠著放鷹,任金春成為附近有名的富裕戶,最早建起了一磚到頂(別家都是土墻)的瓦房,最早騎上了自行車。“那時的平頂山就一道街,干部們想吃魚還得掂著饃來找我說好話,公安局、稅務局我都有朋友。1962年,白龜湖開始建大壩,周邊好多村開始搬遷,放鷹人越來越少,我也就剩幾只鷹,有時連鷹吃的小魚都弄不來。又過了兩年,水庫蓄滿水后,魚多了,放鷹人也多了,現在差不多得有300只鷹吧。”任金春扳著指頭給記者算周邊幾個村現有出湖捕魚的鷹,“東滍130只,郭莊100只,小營50只,劉村50只”。

    布網撒鷹

    “對待魚鷹要獎罰分明,抓住大魚了一定要獎勵,搗蛋的魚鷹不能縱容,要不然會壞了規矩”

    8點30分,太陽照在湖面上,撒出一片金光,波浪在變小,由青泛白,西北風弱了。“走!”龐銀水一聲令下,率先跳上船。

    背后湖邊聳立的高樓漸漸模糊,船頭盤旋的水鳥在增多,十幾條漁船慢慢駛向深水區。不知不覺,沙島近了。“這里魚多,遇著緊急情況還能到島上避險。”龐銀水大聲吆喝著,指揮漁船圍成了個圓圈。

    “下網嘍!”龐銀水第一個拿出了放在船頭的魚皮袋,從里面掏出魚網,這是一種1米多寬、80多米長的大眼網,用來圍魚。“我們只逮大魚。”龐銀水說,他們7條船能圍出八畝地大的一個圓圈,“把魚圈在里面,然后放鷹抓魚,這是祖上傳下來的逮魚方法”。10點不到,第一個圓圈圍好了,各船上的放鷹人開始忙碌。他們抓住鷹的長脖子,拿根細草繩系上,“不能系太死,既能保證鷹呼吸,又能防止它偷吃魚”。

    “喲呵呵——喲呵呵——下、下、下……”伴隨著響亮的吆喝聲,魚鷹撲棱棱從船頭飛起,有的貼著湖面飛出幾米后一頭扎進水里,有的則直接從船頭躍入水中,也有一些搗蛋偷懶的只在水面游,東張西望,就是不肯下水。每當這時,放鷹人手中的長竹竿就要發威。龐銀水揮竿拍打水面示范,“放鷹主要的任務是把鷹攆到水下,看哪只鷹脖子粗了,趕緊用竹竿鉤鷹腳上的細繩,讓鷹跳到竹竿上,再把它挑到船上,掏出嘴中的魚,再攆它下水”。

    “看,有大魚!”伴隨著喊叫,記者發現一群魚鷹開始齊刷刷沖向一片水面,一齊鉆入水中。不一會兒,一條約有十多公斤重的大魚被5只魚鷹齊心協力“抬”出水面。記者伸手接過一個網兜,套住大魚拉進船艙,一群魚鷹也隨即撲撲棱棱擁進漁船,嚇得記者差點落水。

    龐銀水趕緊過來增援,他手抓一把小魚,給這5只魚鷹嘴里各塞一條,魚鷹歡快地再次鉆入水中,而另幾條趕來湊熱鬧的魚鷹不僅沒得到獎賞,還收獲了一頓呵斥。“對待魚鷹要獎罰分明,抓住大魚了一定要獎勵,有些搗蛋的魚鷹一看人家抓住大魚了,也跑來湊熱鬧,不能縱容,要不然會壞了規矩。”龐銀水依次指著兩只魚鷹說:“今晚回家就得餓它,不干活;你再看這只,嘴短頭粗身子壯,光逮大魚,跟我15年了,干活不惜力,好伙計!”

    老搭檔

    “放鷹要是沒個好搭檔可不中,他在船頭一伸竹竿,我就知道哪邊的魚鷹抓住大魚了”

    午飯就在船上吃,第一網收獲頗豐,七條船總共逮了約50公斤魚,吃完飯還要再下一次網。

    蒸饃就咸菜,每條船上都有一個大暖瓶,“有茶(開水)就行,來來來,吃我的蔥油餅。”為招待記者,龐銀水特意帶了蔥油餅和泡面,“我們平時只吃蒸饃就咸菜,喝開水,開水喝完了,就直接喝湖里的水。”

    午飯也就十多分鐘,各自坐在船頭,吃饃喝水,魚鷹則臥在各自主人的船頭休息。

    任金春和他的搭檔劉國憲開著不著邊際的玩笑,鄰近漁船上的年輕人跟著笑,56歲的劉國憲與80歲的任金春在一條船上放了30多年的鷹。劉國憲說:“放鷹要是沒個好搭檔可不中,他在船頭一伸竹竿,我就知道哪邊的魚鷹抓住大魚了,趕緊就得朝他指的方向劃,他要一扭臉一轉身,我就立馬加速全力沖刺,那準是有魚鷹掛網上了,晚去一會,魚鷹就有可能被纏死了。”“我們這兒放鷹的大多是父子或兄弟,像我們倆這樣搭檔30多年的,就我們這一對。”任金春告訴記者。

    午飯過后,龐銀水與四哥龐聚水簡單商議一下,決定到沙島邊兒的淺水區下網,他一直惦記著去年在這里下網時有一條二十多公斤的紅魚漏網的事兒,“去年水深,我們逮住最大的一條魚47市斤,五只魚鷹抬著出來的,把魚弄到船上后,有兩只魚鷹累癱了。這一帶有大魚,今天咱試試運氣。”

    撒網,放鷹,一個小時過去了,但只捕到一些小魚。龐銀水對自己決策失誤很自責,其他人也跟著收網。盤點一下,這一網收獲不足30公斤。

    夕陽西下時,小船載著魚鷹開始返航。

    城里的家

    與平頂山市政府毗鄰的住宅小區內,龐銀水有三套住房,但他卻仍固執地住在安置房內,方便養魚鷹

    歸途是逆風,劃船的人累得汗流浹背。還沒到岸邊,岸上一群人早已急不可待地問,“有大魚沒有?”

    “都是些老主顧,他們吃慣我們逮的野生魚了,每天就在這個點兒在這兒等著我們回來,挑著買。”龐銀水說。

    “給我弄四五條大紅魚,我飯店要用”,一位中年男子邊挑魚邊說,“9月份我來湖邊玩時發現他們用魚鷹逮魚,剛開始買兩條回去,自己吃了一條,另一條賣給顧客,客人一吃說味道不一樣,下次來飯店點名要吃這種魚”。“吃不了幾天了,到明年3月就又該封庫了,一直要到明年9月份才開庫。”龐銀水說。

    買主雖不少,但都買得不多,忙到天黑,也就賣出了30多公斤魚,一群人將剩余的魚倒進船內,用鎖鎖住,而等在岸邊的魚鷹則“嘎嘎”地叫成一團,“看來它們也餓了。”龐銀水一聲令下,幾輛摩托車載著魚鷹朝城市的燈火駛去。

    與平頂山市政府毗鄰的住宅小區內,龐銀水有三套住房,“一套是兒子的,一套是跟著我的岳母的,一套是我自己的,都是用我們以前的老房子換的”,雖然有幾套住房,但龐銀水卻仍固執地住在安置房內,方便養魚鷹。

    簡易房門口,一片尼龍網隔出一片天地,幾根架起的木桿,是魚鷹們的家。龐銀水喂食時,獎罰分明,“這只白頭魚鷹干活不偷懶,今天又逮了兩條十斤以上的,獎勵一下。這只攆不下水,要餓三天。”龐銀水說。

    焦慮的未來

    “不讓逮魚,以后干什么呢?”“我們弟兄幾個也都商量好了,準備賣鷹”

    晚飯的主菜是清水燉魚,是放鷹人的勞動果實,就著一盤花生米和一只涼拌豬耳朵,一群人幾瓶二鍋頭下肚,話就多了。

    眼下,最讓放鷹人心焦的是,他們的這種生活可能已難再續。“報紙上說魚鷹捕魚大小通吃,影響漁業資源,要禁止使用魚鷹捕魚。不讓逮魚,以后干什么呢?”一個人說道。即使讓捕魚,湖里的魚也越來越難逮。聊天的氛圍有些凝重,大家紛紛表達對于未來的焦慮,26歲的龐廣來說:“我們弟兄幾個也都商量好了,準備賣鷹。”

    夜已深沉,放鷹人就住在鷹棚邊,為了安排記者住宿,龐銀水決定回一次久違的樓房。龐銀水的家在六樓,屋內除了沙發、電視外,基本沒有什么家具和擺設,“我的家當主要是魚鷹和船,你們別見笑。”龐銀水自嘲道。

    “早點睡吧,明天還要早起趕集呢。”龐銀水安排記者住下,他自己則躺在客廳沙發上看著電視沉沉入睡。

    后繼無人

    龐廣來接過錢,騎上摩托車送兒子去上學,“我從小就斷了他放鷹的念頭,要他好好讀書”

    凌晨3點,幾個人已經起床裝魚了。湖邊,龐銀水幾人將魚放到三輪摩托上,幾人擠上車,駛向早市。

    十幾分鐘后,摩托車停在了滍陽中學對面湖濱大道上的早市,就著路燈,漁民和魚販交易得火熱。“這一堆大頭花鰱5塊錢一斤,這一堆鯉魚8塊錢一斤,這幾條紅魚不論斤了,20塊錢一條。”喊出了價,魚販們開始往各自袋內裝魚,都是熟人,魚賣得很快,十幾分鐘后就售罄了。

    天色微明時,大家回到簡易房,七條船上的十幾個人差不多都聚齊了,龐銀水拿出了剛剛賣得的414元錢,龐聚水掏出了前一天下午在湖邊賣得的280元,除去早上賣魚喝胡辣湯的錢,按人平均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有錢大家分。”龐銀水一邊分錢一邊說。

    龐廣來接過錢,騎上摩托車送兒子去上學,“我從小就斷了他放鷹的念頭,要他好好讀書,我們家族的放鷹歷史就到我這兒了。”龐廣來咬著牙說,頭也不回。(原標題:鷹城漁民放鷹捕魚討生計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11-2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