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門峽市民間自古講究禮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歷來遵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尊老敬長的禮儀。不論家庭內部,還是社會交往,對老者、長輩、老師都要恭敬尊重。
少者對尊長,坐遇讓座,行遇讓路,同行長者在前,乘車長者先上,入席長者上座,遞物雙手捧送。在鄉(xiāng)村,若少者見尊長,要下車與之說話,并恭請尊長坐車同走。即使向不相識者問路,也視其年齡而尊稱,騎車坐車者要下車,戴口罩者要摘去口罩。坐者則應起身作答,行走者則要停步作答。問清后要道謝。澠池縣一帶戴眼鏡路見尊長,則摘去眼鏡與之搭話,否則為目中無人。若患眼疾者為避摘鏡之嫌,在鏡腿上縛一小紅布條為標志,見人即使不摘眼鏡,也不以為失禮。
上課時教師進教室,學生全體起立問好,提問或回答問題也要起立。學生進教室時向老師報告,得到允許方可進去。下課后讓老師先出教室,學生再出。90年代,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多數(shù)人對女士講究禮讓,如進門、坐車、上電梯,讓女士在先。
三門峽市民間以恭讓為美德,和為貴,忍為高。成年人若因事產生糾紛,多由周圍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協(xié)調解決,孩子之間若鬧氣吵嘴,家長先管教自己的孩子,然后問清因由,再行調解。如自家孩子理虧,還主動帶領孩子去給對方道歉。
少者要恭,長者要讓。少者如和長者搶道、搶座、說話無禮,民間斥之為“不知大小”或“沒有老少”。若尊長不知謙讓,民間譏之為“倚老賣老”。
日常生活中,尤其重視“恭”。子女外出稟告父母長輩,歸時也先見長輩,再見妻室;所帶之物,先遞長輩房中等其過目,然后再分送他人。民間有因子女不沿此俗而引起爭端者。在鄉(xiāng)村,子女成家立業(yè)后,平時或逢年過節(jié)改善生活,均應端送父母長輩品嘗;城鎮(zhèn)則多買禮如糕點、煙酒之類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