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三門峽風情 >> 民間習俗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和尚頂燈舞

2013/4/1 15:38:39 點擊數: 【字體:

 

    中國之大無奇不有。就拿民間社火來說,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社火絕活。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崖底鄉向陽村流行的和尚頂燈舞,堪稱社火一絕。每逢正月十五燈節演出時,它都會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和尚頂燈舞是由身著鵝黃色僧袍、披大紅色袈裟的和尚演出的。他們頭頂粗瓷大碗,碗里直立一根又粗又長的紅蠟燭。說它是舞,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它借鑒了雜 技、體操等藝術形式,使和尚頂燈成為一種動態的藝術。在表演時,和尚們聚精會神,意念純真,放在頭上的大碗紋絲不動。燈節之夜,燭光閃爍,搖曳的蠟頭與閃 金泛紅的和尚服相映成趣。眾和尚邁著唐宋舞步,在節奏不斷變化的鼓點聲中穿梭游動,變換隊形。正月是玩耍社火的高峰期,每當和尚頂燈一出現,觀眾的興頭會 立即達到高潮,喝彩助威聲經久不斷。隨著頂燈隊伍的行進,觀賞的人群像潮水一樣涌動。和尚頂燈是正月十五最受人們歡迎、最具吸引力的社火活動。
    
    表演頂燈舞的和尚,并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他們是三門峽市湖濱區崖底鄉向陽村的農民。他們修得頂燈真功,使頭、眼、頸、手、腰、腿、腳協調一致,將個人嫻 熟的技巧與龐大壯觀的表演隊伍融匯在一起,整個舞蹈節奏明快,自始自終動作整齊。這種技術性要求特別高的社火功夫,大多得力于村中老年人的傳授。參加舞蹈 的"和尚"們,農忙時在田間地頭揮鋤舞鐮,農閑時就在打麥場上苦練頂燈,汗珠不知流了多少串,瓷碗不知打了多少個。最初頂燈的人不過只有十多個,后來一傳 十,十傳百,村中的許多人都學會了這套絕技。特別是經過三門峽市文化局的編導們輔導后。和尚頂燈舞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頂燈和尚的人數不斷增加,由 十幾人發展到幾十人,甚至到數百人,所以"和尚頂燈"的名稱也改為"百佛頂燈"。
    
    關于這種社火活動的源起時代,從搜集整理的資料來看,頂燈在東漢明帝十年就已經出現。當時,郎中蔡倍奉旨到西域天竺國(今印度)邀沙門攝摩騰、竺法蘭二位 高僧到京都洛陽傳講佛經。佛祖釋迎牟尼賜給這二位門徒兩件寶物,一是白馬,二是佛燈。意為讓這二位高憎走遍天下,傳播佛經,指點迷津,普渡眾生,破除黑 暗,光大佛門。兩位高僧行至陜州(現三門峽市)時,竺法蘭夢中得到佛祖指示:"此地物華天寶,民風古樸,人心虔誠,可宏佛門。"竺法蘭高僧為宣揚佛經通 博,法力無邊,當著眾人之面,將心愛的寶物佛燈拋向空中。妻時,陜州城內外一片光明,如同白晝。一幅"佛燈照頂,永光永壽"的條幅,從閃閃發光的空中飄落 下來。人們認為這是天意,便紛紛從家里走出,到寺廟里做了僧人。陜州城的和尚,尤其是方丈、住持,常常頭頂油燈頌讀經文,以此紀念竺法蘭高僧。后來陜州城 的百姓也紛紛仿效,慢慢形成了一種自娛自樂的社火形式。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