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鑼鼓遍及城鄉,各村民眾逢年過節、集市廟會,婚喪嫁娶、喜慶節日等,有擊鼓助興,祭神娛人,避邪鎮惡之意。常見的是一臺鼓,兩三對鑼、鈸。或行進擊奏,或陣地圍擊,鼓點大同小異。豫靈鎮廟上、王家、杜家一帶的群鼓,故縣鎮蘆臺村的丑鼓,程村鄉蘇南和營田村的猴鼓,則各具特色、獨有風昧。
廟上、王家、杜家一帶的群鼓隊,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一百余人。大鼓鼓面直徑三尺有佘,位居中央。無數小鼓圍著大鼓,大鼓指揮小鼓,內外配合,遙相呼應。群鼓外,鑼、鈸數十對或交錯或列隊四周。擊奏時,有時鑼鈸高舉頭頂,有時彎腰垂手,時而轉身相背,時而互相對擊,有的仰首望天,有的彎背俯首,手舞足蹈,節奏強烈,氣氛高漲。即使寒冬三九天氣,擊奏者仍是身著薄衣,汗流浹背;酷暑盛夏,則赤背露體,氣喘不已,體現出靈寶農民強悍的鄉土氣息。
故縣鎮蘆臺村與程村鄉營田村的鑼鼓隊,別具特色。表演人員身著古代戲服,臉化小丑者為丑鼓隊,臉化猴臉者為猴鼓隊,幽默風趣。大鼓指揮小鼓,此呼彼應,時而大鼓獨擊,時而小鼓聯鳴。擊鑼鈸者,數十人或上百人足踏鼓點節拍,不斷變換造型,滑稽幽默。行進中,擊奏者還可以與觀眾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