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老藝人回憶,嗩吶最遲是明朝中葉傳入靈寶,嗩吶器樂的主要樂器有大小嗩吶、笙、管、笛,輔助樂器有鼓板、小釵、大鑼,根據形勢發展和需要,逐步增加蒲劇板胡、二胡、云鑼、梆子。嗩吶的曲牌很多,主要有甘眼左、京調、南鵝、望妝臺、茶思、青春、醋穴喜、五福堂、南海喜、西青天歌、青天歌、流調、東洛、西洛、石榴花、小牌子等二十多個,在這二十多個曲牌中,隨著老藝人去世,已有不少失傳。
嗩吶演奏,同戲一樣,有主角,有配角,每個曲牌,都有每個曲牌的主樂。如青天歌是以小嗩吶為主樂,西青天歌以大嗩吶為主樂,南海是以笙為主樂,因此,嗩吶器樂的主樂與配樂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曲牌的變換而變換。曲牌不同,主樂不同,演奏的氣氛也不同,如南海,演奏起來似黃河奔騰,洶涌澎湃;青天歌,演奏起來如春風佛面,溫柔幽稚.由于曲牌的主樂不同,旋律各異,所以有些曲牌適用于婚壽喜慶,有些曲牌只適用于喪葬。
舊社會的嗩吶藝人貶屬下九流,地位極低,同時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嗩吶藝人只能與嗩吶藝人通婚,不能與常人通婚,因此,嗩吶藝人是祖代相傳,從而限制了嗩吶音樂的發展.民國時期嗩吶藝人仍受社會歧視,但少數有志于嗩吶昔樂改進提高的藝人,不顧社會歧視,沖破重重阻力,設學傳徒,整理改進舊曲牌,提高演奏水平,對嗩吶音樂的傳遞不衰,作出了一定貢獻.尹莊鎮伍洞溝村嗩吶老藝人何之亮就是其中之一,把蒲劇、眉戶音樂溶進嗩吶領域,何之亮即是創始人.l956年,何之亮、馮醒五、王天斌、何海、賈春生、伍正德、王向榮等人代表靈寶縣參加河南省第三屆音樂舞蹈調演,榮獲錦旗一面。特別是70年代末以來,是嗩吶音樂的黃金時代,大為發展,不僅整理和改進了一些優秀的傳統曲牌,而且把豫劇、曲劇、歌曲也吸收過來,作為自已的吹奏節目,充實了吹奏內容,豐富了吹奏節目,同時,也使嗩吶音樂沖出了世襲大門,走向社會。不少初中、高中青年學吹嗩吶,當了嗩吶藝人,據l984年統計,全縣嗩吶藝人已達237人。同年3月,頤吶藝人王向榮在省第五屆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中吹奏的《五福堂》獲個人表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