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門峽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地坑院―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2013/4/13 9:07:31 點擊數: 【字體:


    《人民日報》2000年3月21日第9版有關于陜縣地坑院圖文并茂的描述“據文字記載,這種民居形式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地坑院作為窯洞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黃土高原天然黃土層下孕育生長的,陜縣人民的老祖先獨辟蹊徑,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開鑿了地下窯院,我們姑且這么認為吧!

  地坑院最早修造于何時,已無從可考。《易·系辭》中說“上古穴居而野處”,《禮記·禮運》中則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增巢”,可見老祖先住窯洞的歷史由來已久,當然那時的窯洞是遠遠不能和現在的窯洞相提并論的。

  地坑院的成因和現狀

  人們選擇居住地坑院的自然便利條件首先是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但黃土又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容易被水侵蝕。為此,我們就有必要留意一下陜縣的自然狀況了。陜縣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大陸性季風氣候所致,天氣變化異常,素有“10年9旱”之稱,春旱10年2遇,伏旱10年8遇。因此,大可不必擔心雨水的侵蝕。其次要考慮到的是在地下挖窯,會不會由于地下水的原因不適合居住。據《陜縣志》資料顯示,本區域內的黃土臺原區地下水埋藏深度為 50至100米,透水性能不強。而地坑院大多不超過12米深,因此地下水也不能對它造成影響。

  人們選擇居住地坑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地坑院有冬暖夏涼的特點,而且防塵、防風、隔聲、安靜,并且很干燥,適合人居和儲糧。這主要是因為土壤是熱的不良導體,而黃土高原本身干旱少雨,黃土十分干燥。地坑院的窯內一年四季氣溫始終在10℃—20℃之間,盛夏三伏在洞內睡覺要蓋棉被,數九隆冬仍然暖氣融融。因此,久居窯洞的老人常常不愿意離開,說住地面上的平房不習慣,夏天熱得睡不著。據抽樣調查,正常情況下,居住地坑院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住平房的要長6歲之多。

  人們選擇居住地坑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因素。建國前,由于生產工具陳舊,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多數農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貧困生活,居住條件自然就沒法去講究。大多數人買不起磚木,不要說蓋房子,就連像樣一點的地坑院也修建不起。好在地坑院的修建可以就地取材、易行施工,沒有特別的技術要求,只用挖土方即可。且造價低廉,只要購買一些必要的門窗和磚石,往往趁冬季農閑時,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多出點力氣就可完成,大大節省了開支,所以為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

  盡管居住地坑院有很多好處,但它的不利因素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占地太多,一般一個窯院占地達1.5畝左右,而新的宅基地每戶僅占地0.3畝。隨著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數量逐步下降,地坑院的不利因素越來越突出。的確,時至今日我們才意識到這一點,這些散布在平原上的地坑院,實際上占用了大量的優質耕地。老祖宗始料不及的問題在今天卻日益顯露出來,解決的辦法是推掉坑院變為良田,這就是“退宅還田”。而且這一項目已被國務院國土資源部列為重點項目。其次是地坑院和房子相比,存在著光線陰暗、空間形態單一的不足,讓老百姓長期住下去,不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業連年豐收,農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條件。從八十年代初,在政府的倡導下,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村建起了磚砌出檐房屋和水泥鋼筋結構的平房和樓房,一般是一家一院,院內多栽果樹和花卉,既寬敞又舒適。使得今天看到的“地上村”得以和“地下村”平分秋色。特別是現在,住地坑院的人家越來越少,退宅還耕建新村逐步成為大勢所趨。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旅游網 2010-09=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