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遺址坐落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區青龍澗河南岸,發現于1953年,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命名地,為研究中國史前文化和華夏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以彩陶為特征的廟底溝文化向東西南北四方擴張,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和以中原為中心的文化整合運動。2001年,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底溝遺址是三門峽燦如星河的文化資源的重心,它與東邊的仰韶村遺址及西邊的北陽平遺址群共同構成了仰韶文化整體框架中的關鍵坐標,是研究和展示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原點。
為此,我們參加紀念廟底溝遺址發現60周年暨首屆中國史前彩陶學術研討會的代表呼吁,凝聚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建設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切實加強廟底溝遺址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我們倡議:
一、切實做好廟底溝遺址本體的保護工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廟底溝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和《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保護規劃》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遺址保護管理機制,嚴禁在遺址上違搭亂建,整治遺址周邊環境,將遺址保護利用納入三門峽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城鄉建設規劃,落實責任制,全面解決當下遺址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難題。
二、加大廟底溝遺址研究和宣傳力度,加強相關力量與資源的整合,推動史前彩陶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進展,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轉化利用,擴大廟底溝遺址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
三、加大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助與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打造遺址保護、研究、展示和社會共享的物質平臺,推動廟底溝遺址的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融入三門峽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
古跡遺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資源,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歷史、傳承文明。保護好和利用好廟底溝遺址是中華民族托付給炎黃子孫光榮而偉大的歷史重任。我們期待社會各界人士和相關部門更多關注和積極參與。
讓我們攜起手來,守護和建設共同的精神家園,努力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紀念廟底溝遺址發現60周年學術研討會全體與會代表
2013年6月28日于河南三門峽【原標題:加強廟底溝遺址保護利用和管理的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