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唯有樹木不見村,風送炊煙繚繞飛,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
不同于傳統的房屋構建,它們是隱藏于地平線下的村莊。一個深坑,四周的幾間窯洞,構成了神奇的居所。而奇特的居住方式,也讓整個村子形成“遠看見樹不見村,臨近聞聲不見人”的景象。這種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地域特色,被專家譽為“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和“地下四合院”。
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陜縣廟上村,村民們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著平靜的“地下生活”。在國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位于陜縣西張村鎮的廟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處入圍村落之一。
12月2日,記者走進陜縣廟上村,領略“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
百年歷史的73座“地下四合院”
湛藍的天空,像被洗過一樣,明媚的陽光照耀著這這古老的村莊。
剛下車,一堵青磚城墻映入眼簾,城墻上方標注著“陜州天井窯院”的字樣。
村里人介紹,陜縣地坑院不少,而最多的還屬廟上村,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國初年,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經過整修,面貌煥然一新。
記者登上城墻頂,排列有序的地下院落一覽無余,在藍天的映襯下,越發顯得精巧別致,文章開頭的“遠看見樹不見村,臨近聞聲不見人”也揭開謎底。
下了城墻,走進地坑院,只見平整的土地上深挖約四、五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深坑,坑院十到十二米見方。在地坑上邊沿,用土或青磚筑約四十厘米高的矮墻加以防護,當地人把它叫“攔馬墻”,說是為了防止雨水流入和行人走夜路時不小心跌入。
經過環窯洞的青磚小道,有一口水井,標識牌上寫著:“公元前206年,迄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除了供應2—3戶的人畜飲水及其他用水外,距井口3到4米處挖一小窯,可儲藏紅薯及青菜,無水井的人家也可到此絞水。”
說起地坑院的好處,當地村民侃侃而談,除了窯洞的冬暖夏涼之外,地坑窯院還抗震、防風、清靜。游客經常會問到排水的問題,導游指著坑院中央的方地說:“這是一塊菜園,可來儲存一定量的雨水,旁邊的這口四、五米深的旱井,是專門用來聚集雨水。”
“陜縣這里住地坑院有4000多年歷史了,除了地坑院成本低‘只要掏力氣就行’外,還同當地特殊的地貌有關,這里的黃土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構成,土質結構十分緊密,為挖掘地坑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導游說。
地坑院上熒屏記者地下迷宮找出路
院連院,院套院,為了游客們方便,靠近城墻的20多座院落已經連接起來,被規劃成游客觀光的旅游景點,分別命名為商務院、紡織院、石磨坊、民俗文化館、抗日紀念館等。
各個院落館內分別陳列有紡織機、鋤犁,因為院落形狀相似,而且套連,一個個觀看、拍照之后,記者便和“大部隊”失去聯系,在民俗文化館、石磨坊巡回轉,卻發現又回到了原地,最終在房頂上人的指引下找到出口,上演了一場“地下迷宮找出路”的喜劇,同行的人員不禁嘆道:“這就是陜塬人的智慧,想起了當年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場景!”
說起打鬼子,還有一段陜塬人的佳話!
1902年,慈禧太后從西安返回北京路過豫西陜縣,在陜縣的行宮里吃了陜縣名吃十碗席。高興之余,慈禧把自己的美容器具太平車賞賜給了廚師。
30年后,日本侵華女指揮官石谷弘子得知當年太平車賞給了廚師后,馬上把陜縣所有名廚抓來之后索要太平車。為了保護太平車,善良的地坑院人奮起反抗,用永不言敗的民族精神和中國農民獨有的智慧,利用地坑院的獨特地理環境和鬼子斗智斗勇,最終用自己的生命保衛了家園,保護了太平車。在廟上村,至今仍然設有慈禧太后的行宮。
2011年,電影《地坑院》在此地拍攝,讓古老的地坑院走上熒屏。《地平線下的村莊》、中央電視臺專題片,一段段視頻,用鏡頭揭秘了陜塬地坑院里的故事。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地坑院,住上了磚房、樓房,如何讓古老的地坑院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似乎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宋健李鶴鶴)(原標題:河南陜縣廟上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贊“地下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