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新聞資訊 >> 瀏覽三門峽

陜縣民間藝人有了“主心骨”

2014/4/14 11:13:35 點擊數: 【字體:

    今年以來,陜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忙壞了”,統計、登記、評選、發放補貼,一連串的工作,雖說緊張,卻讓他們以及受益的民間藝人激動不已。

    據悉,自2013年元月起,陜縣在我省率先對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予以資助和獎勵。其中,10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人每月資助傳承經費400元;49名市級每人每月資助200元;在72名縣級傳承人中每年選出10名優秀傳承人,每人每年獎勵1200元。目前,177600元的傳承經費已全部發放到位。

    近年來,陜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脈,民間傳統的傳承發展已化為了人們的自覺行動,并已逐漸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

    政府、民間對地坑院保護營造的積極性不斷高漲。自從陜縣的“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先后公布為省級、國家級非遺項目以來,國內外游客只要到了三門峽,陜縣廟上村的地坑院是必到之處,廟上村經常是游人如織、應接不暇。近年來,陜縣各級政府累計投資1300多萬元,民間投資500多萬元,按照地坑院傳統建造技藝,對位于西張村鎮的廟上村、人馬寨村和張汴鄉的北營村、曲村等成規模的地坑院村落進行了重點保護,共修葺地坑院400多座。在修建這些地坑院的過程中,既較好地傳承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地坑院營造技藝,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傳承人,又帶動了一方百姓的經濟收入。2013年起,陜縣又整合地坑院文化資源,積極申報以陜縣張汴、張村、菜園三大塬為中心,對外輻射大營鎮、原店鎮的陜縣地坑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打造具有陜縣地域特色的地坑院文化。

    學習剪紙、銷售剪紙在部分村村民中已蔚然成風。如陜縣南溝村的剪紙藝術,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南溝村現在是陜縣的民間剪紙傳承基地,該村的村民,小到四五歲的孩童,大到70多歲的老人,一有空就拿著剪刀學剪紙。目前該村已把剪紙作品做成工藝品推向了市場,全村一年的剪紙收入已超過百萬元。除了南溝村外,大營鎮也建立了民間剪紙傳承基地,已舉辦剪紙培訓班20多期,培養學員600余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剪紙藝術傳承、創作聚集地。此外,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社區、軍營)活動,民間剪紙藝人王蓬草受聘為河南大學口頭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客座研究員。

    參與節日文化活動已成為活動組織村村民的驕傲。大營社火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社火活動的規模和氣勢是任何一種民間文化活動所無法比擬的,免不了耗資巨大。而陜縣大營村鬧社火,村民自覺參與,不講任何報酬,他們以為社火活動作貢獻為榮,毫無保留地奉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只要村里決定鬧社火,全村就會出現爺教孫子學、母扶兒女練、夫幫妻子踩、兄妹父子同登場的生動場面。哪家孩子被選中上平垛,哪家人就喜不自禁,趕快購置、租借道具,忙得不亦樂乎。一些不參加表演的村民自覺到各個場地幫忙,拿出自家的床單、桌椅等充當道具;有的還將自己準備過節的食物拿出來,讓上演節目和夜里加班編排節目的人員享用;有的戶還捐款獻物;有錢掏錢、有力出力已成為了該村群眾的自覺行為。

    積極參與參加外阜展演展銷逐漸成為非遺項目傳承人大事、好事。只要縣文化館組織,非遺項目傳承人就積極響應。近年來,由縣文化館牽頭組織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在成都、武漢、廣州、鄭州、太原、洛陽等地參加了各種不同類型的非遺節會活動。影響比較大的活動主要有:北京麥子店民間藝術節、深圳第七屆文化產業博覽會坂田分會場的非遺展,珠海“兩岸四地非遺端午精品展”等,尤其是2013年6月縣文化館組織的由35名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珠海舉辦的“兩岸四地非遺端午精品展”,他們在開幕式和香洲區文化廣場演出的鑼鼓書、豫劇等16個類別的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在當地引起了較大轟動。

    各類非遺傳承保護組織不斷涌現。目前由縣政府組織的非遺傳承保護組織有蒲劇傳承保護中心;由民間傳承保護的組織有:陜縣大營鎮峪里村揚高戲劇團、陜縣民營企業家張建興辦的陜州剪紙藝術館、陜縣省級非遺項目優秀傳承人朱秀云在自家地坑院辦的陜州地坑院民間藝術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三門峽市文廣新局(2014-04-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