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新聞資訊 >> 瀏覽三門峽

靈寶兩村落“斗罵”社火幾千年 大俗大雅演文化奇觀

2014/2/21 16:52:23 點擊數: 【字體:


靈寶兩村落“斗罵”社火幾千年 大俗大雅演文化奇觀

燈光下,反穿羊皮大襖的“罵家”,以詼諧諷刺的罵詞,引來群眾陣陣叫好。 記者房琳通訊員閭斌攝影

靈寶兩村落“斗罵”社火幾千年 大俗大雅演文化奇觀

孩子被選中“出桿”,全家人都忙碌著為孩子“裝扮。 記者房琳通訊員閭斌攝影

    ——靈寶兩村落“斗罵”社火幾千年演繹文化奇觀

    “麻將館、爐子暖,里面坐了一大片;香菇棚里沒人管,寨上擱了一堆子碗……”這是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三晚上,三門峽靈寶市陽平鎮西常村村民前往鄰村東常村“罵社火”的罵詞,罵時鑼鼓助陣。

    按規矩,東常村村民只能聽不能還口,他們只能在心里暗暗使著勁,為次日晚到西常村“罵”做準備。

    據西常村社火委員會會長樊天社介紹,正月里,東、西常村的村民白天仿用軒轅黃帝的金剛仙箕天兵出師布陣法,千人盛裝列隊表演,晚上又組織耍罵隊伍交替前往對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罵,罵貪官污吏,罵歪風邪氣……其中涵蓋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為外地社火所不具備,被譽為“天下奇俗罵社火”。

    這一大俗大雅的民俗文化,繼2007年躋身省級非遺,目前正準備申報國家非遺。

    夜幕下、寒風中,萬人圍觀“罵社火”

    西常村的夜,活泛起來。

    2月13日晚飯后,村腹地一家餐館前的馬路上,人山人海。路兩側平房頂上也站滿了人,人群里除了東西常村的村民,還有周邊鄉村趕來看熱鬧的村民,總人數上萬。

    他們正興奮地等待東常村“罵家”,指名道姓罵西常村里有頭有臉的人。

    晚上8時,一支“夜征”隊伍準時來襲。

    只見一人騎著棗紅大馬飛奔而來,進了人群并不減速,硬生生地劈出一條道,將至盡頭時策馬揚鞭、扭頭再來,很快闖出一片場子。

    緊跟著,東常村的幾個年輕人,拿著棗刺枝驅趕人群,把場子攤大。

    有了場子,鑼鼓隊趁勢而入,緊隨其后的一輛三輪車載來四五位東常村村民,他們是“罵家”,今晚的主角。

    幾聲沖天炮后,大戲正式開演。

    “抬頭往西看一眼,紅文開個大藥店,紅文藥是真真好,大病小病治不了……”、“西常有個集貿城,有那一段路不行。抬腳一走顫又顫,不小心把泥埋腳面……”

    “罵家”反穿羊皮大襖,一手執罵詞,一手拿話筒,用靈寶方言喊唱。唱詞押韻,七字成一句,兩句一停頓,其間鑼鼓響一個節拍,喊唱繼續。罵者翻頁時,會用話筒招呼鑼鼓隊“打家伙”。前一個人罵累了,念一句過渡的唱詞,把話筒遞給下一個人。

    當夜寒風陣陣,站在平房頂上的村民不停地跺著腳,但少有人提前離去,大家臉上帶著興奮和期待,不時鼓掌、哄笑。

    晚上9時35分,唱詞從罵地痞流氓、歪風邪氣變成了罵西常村村干部,把大戲帶到了高潮。

    一臺戲的高潮,往往意味著結束。晚上9時50分,東常村人謝幕完,掉頭離去,毫不拖拉。

    千人盛裝列隊,“拜請”求罵

    東常村的“罵”,是西常村“拜請”來的。

    2月13日下午2時許,西常村村部大院內,以孩子為主的芯子隊正精心準備著。

    芯子是把四五歲的兒童裝扮成各種人物,固定在鐵芯上呈現驚險優美的造型。一般一個芯表現一個劇情或寓意,有一人芯和雙人芯等。

    桿芯上的孩子身披古裝行頭,臉涂胭紅,打扮成各式造型,“掛”在桿上不能活動。孩子們似乎有些不情愿,但身旁的家長們卻不停地給他們加著行頭。

    一個叫劉夢露的孩子不停地打著哈欠,淚痕掛在臉上,手沒法動不能擦,只得無奈地發呆。他們都是西常村“拜請”隊伍的一員。

    下午3時30分,“拜請”隊伍出發,路線繞東常村一周。

    隊前三個青壯年,一人駕一匹棗紅大馬開道,引著鑼鼓隊、秧歌隊、芯子隊,桿芯上的孩子們剛才還一個個老大不情愿的,現在臉上都掛著自豪的笑。

    “拜請”隊伍里還有一位身穿羊皮襖的村民,擔著兩個箱子,上面寫著東常村的四個人名。

    圍觀村民說,能寫到箱子上的名字都是村里有頭有臉的人,“沒有影響力,掏錢也不寫你”。

    長長的隊伍,所到之處喝彩聲陣陣,村道兩旁和房頂上都“結”滿了人,他們紛紛拿出手機,定格眼前的精彩瞬間。手機對準的焦點,大多是“出桿”的孩子。

    18輛三輪車上,孩子們被固定在桿子上,根據《西廂記》、《白蛇傳》、《西游記》等戲曲、典故,裝扮成里面的人物形象造型。行頭都很精美,配搭在一起,加上化妝師的處處用心,頓顯華貴,讓人艷羨。

    寓意馬年的祈愿,一些孩子胸前掛著以“馬”字開頭的四字聯,有“馬列主義”、“馬年相會”、“馬上致富”、“馬到功成”等。

    下午4時10分,隊伍繞村一周結束,人群散去,只留路邊殘雪“站崗放哨”,靜待晚上東常村村民前來叫罵。

    如此,便有了當夜萬人圍觀“罵社火”的熱鬧場景。

    奇異民俗源自古代祭祀

    東、西常村的罵社火,據說可追溯至數千年之前。

    《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東常、西常兩村就在這黃帝鑄鼎的秦嶺余脈荊山腳下。

    據樊天社講述,為歌頌黃帝和西王母的功德,堯舜時期舉行祭祀活動。“春祭一日始,酒宴一日終,中間三日耍社火。”群集化裝,列隊歌舞,舉行祭祀大典。隨著朝代更替,社火內容日益豐富,后來又加進了放言侮辱、罵譏、刺丑等,這種民俗形式日漸發展成熟。

    東常村的屈發喜、王新民等幾位社火委員會的老人介紹,“罵社火”分為斗陣、拜請、出桿、夜征四個部分。

    斗陣,即“以罵求罵”。想耍社火的村從正月初二晚上開始,由黑鑼鼓、土炮、罵家組成,到對方村不斷挑罵,“刺激對方同意出社火”。雙方都同意出社火的話,按“東升西落”的規矩,如正月初十是東常村拜請,晚上西常村夜征來喊罵,次日西常村拜請,當晚東常村夜征來罵。如此往來三次,正月十六結束。

    拜請隊,仿金剛仙箕天兵出師布陣法。相傳黃帝與蚩尤鏖戰于涿鹿九戰而不勝,西王母遣使者傳黃帝金剛仙箕天兵出師布陣法,得此陣法,黃帝才得以戰勝蚩尤。

    出桿隊,也即芯子隊,在拜請隊回到本村后出發,按順序帶上社火桿芯子,在本村指定路線內進行表演,桿上小孩是主角。

    據傳說,這里的村民,以前會帶著小孩去拜祭西王母,被西王母看到的小孩會平安喜樂,但是拜祭的人太多,大人須把孩子舉起來才能如愿。

    夜征,內容隨其名,充滿魅力,也是整個“罵社火”的高潮部分。

    夜征隊伍亦仿金剛仙箕天兵出師布陣法布置,多了三眼炮和棗刺枝,一是為了壯威,二是防人轟擠,給罵者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罵人者反穿羊皮襖,代表他罵人的時候是牲畜,罵的話不能當真。”76歲的化妝師屈記學說,在這里,越罵越親近,越罵越和諧。

    “罵社火”背后的文化土壤

    是怎樣的土壤,孕育了“罵社火”這一內涵豐富的民俗文化?

    2月18日,記者再次來到東、西常村,路旁不時可見扎堆的牌攤和閑聊的人群。社火過后的東、西常村歸于平靜。

    在到東、西常村之前,記者繞道陽平鎮荊山黃帝鑄鼎原。始祖殿后,有一條小路,兩側是松柏,路盡頭是黃帝衣冠冢,形似“金字塔”,輻射四方。

    位于鑄鼎原東南方向五六公里的東、西常村,保留有王家祠堂、屈家碑等明清遺跡。建筑雖然寥落破敗,卻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歷史的神秘厚重。

    這些無法觸摸的厚重,大概就是孕育著“罵社火”這一奇俗的土壤。

    “這一民俗也提供給我們一種方式來看民間文化。”當地民俗專家告訴記者,“東、西常罵社火”是一種大俗大雅的表現,是美和丑的和諧、罵和敬的統一。

    “‘東、西常罵社火’,集中體現了當地民眾的組織才能,通過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社區居民自治成為一種可能。”河南大學教授吳效群說,“罵社火”整個過程中,東、西常村村民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有很多為回應時代而做的調整,在這個共同參與迎合社會主流話語的過程中,社區自治功能得到發展。

    “東、西常罵社火”,在2007年2月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樊天社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已經意識到,東、西常村的罵社火是“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寶貝疙瘩”,為了讓這個寶貝民俗能夠延續下去,他們將盡全力去愛護和傳承。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4-02-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