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百余年的“家常”藝術
6月4日,在盧氏縣橫澗鄉代家村,親切嘹亮的演唱吸引了不少鄉親。
走進村民劉小花家的院子,只見樹蔭下擺了一個方桌,劉小花和她的丈夫以及另兩位趕來的藝人被眾人圍在中間,其中三人坐下來敲邊鼓、拉四弦、吹笛子,另一人十分自然地唱起來……
“一個大姐整十七,四年沒見二十一”、“二十七八月黑頭,說這小孩偷石榴”……這些通俗的書詞充滿生活樂趣、散發著鄉土氣息,配以或平緩深沉、或清脆嘹亮的演唱,不時引起觀眾會心的歡笑和熱烈的掌聲。這種十分“家常”的藝術名叫鑼鼓書。同行的盧氏縣文化館館長王春生介紹說,盧氏鑼鼓書以唱為主、唱奏分開,書詞多為農村題材,多宣傳懲惡揚善、追求大團圓的美好結局,伴隨著民生、民俗、民情而生存,在當地已流傳百余年,堪稱一門“家常”藝術。
在融合、“游擊”中生存
鑼鼓書在融合中產生,在游走中存續。
談起鑼鼓書的藝術淵源,曾對此做過專門研究的盧氏縣文化館副館長李淑霞說,地處山西、陜西、河南三省交界處的盧氏一帶,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然后形成適合當地人胃口、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鑼鼓書曲調中糅合有蒲劇、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成分,其中蒲劇早期樂戶曾經從敲梆演唱、沿街以之討生活轉變為坐臺戲劇形式,鑼鼓書也應是這種坐唱形式的延續。
談到鑼鼓書的生存現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小花說,盧氏鑼鼓書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藝人們根據社會需要,或在年節大型場合免費公共演出,或應群眾邀請走鄉串村、甚至在家中設書場演出。“每年大概有半年的演出季,農歷正月至四月初八麥收前是我們的演出旺季。按每場每人80元、每月20場計,一個藝人的月收入是1600元。”
鑼鼓書在傳承中形成了一定的班組,大部分以師徒關系和家庭關系組成。但由于收入低,盧氏現存的幾十名演員中年齡沒有40歲以下的。如今不僅隊伍的青黃不接令人擔憂,而且長期“游擊”化生存的“檔次”也令藝人不滿。“缺乏音響設備、服裝雜亂,加之劇目都是老掉牙的段子,市場越來越難守。”劉小花說。
加強“動態”保護
2007年,鑼鼓書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盧氏縣非遺保護中心進行了資源普查、資料建檔和學術研究等靜態保護工作。
王春生說,對于瀕臨危局的非遺項目,動態保護更顯重要。按照規劃,盧氏縣下一步將在官道口、沙河等5個鑼鼓書藝術發源地或活動相對集中的鄉鎮建立保護區;把以鑼鼓書為代表的當地民間曲藝納入全縣中小學鄉土教材內容;舉辦鑼鼓書學習培訓班,開展創新曲目和改進音樂形式、培育新人等工作;組織以鑼鼓書為代表的盧氏曲藝對外民間交流活動。
“藝人隊伍的青黃不接是眼下最大的危機。”王春生說,今年開始實施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規定,各級政府應對代表性傳承人給予資金扶持,我們正邀請縣人大代表對鑼鼓書藝術進行考察,并爭取能對現存的20多名骨干藝人進行重點扶持,讓這門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藝術不致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