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跟長輩學剪紙,她成為當地的一位“巧巧”。把豐富的現實生活融入傳統技法,使她的藝術和作品脫穎而出——
5月5日,我們來到西崖村,去拜訪靈寶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朋草。
74歲的王朋草說話略帶喘息:“得了肺心病,4月29號剛剛出院。”在農家小院的屋檐下,她把自己的作品攤到地上給我們看:由老壽星和福娃組成的《迎福納祥》等,樸茂的構圖寓含著美好的主題,如此精妙的剪紙竟出自這樣一位老人之手,著實令人贊嘆!
看似輕松的剪紙背后,隱藏著一位成功者的辛酸。當地人把剪紙巧手稱為“巧巧”,從7歲開始,王朋草就跟著外婆和母親學剪紙、刺繡、掐面花,隨著年齡的增長又多方求教,掌握了單剪、疊剪、陰剪、陽剪等傳統手法和云紋、月牙紋、水浪紋、鋸齒紋等多種剪紙紋樣,成為村里“巧巧”中的一員。與別人不同的是,王朋草的精巧是被“逼”出來的:一段時間內,作為6個孩子的母親,她得沿街剪紙賣花養活有病的丈夫!艱辛成就了她超出常人的絕技。
和很多民間藝人不同的是,王朋草上過女子小學。她曾經向城里專業的美術老師求教過,經過點撥,現代美術和現實意識開始融入她的傳統技法。在王朋草家,我們看到了十幾年來她用雋秀的筆跡書寫的七八篇剪紙論文。
“剪紙必須和現實結合起來,要勇于創新!”王朋草拿出自寫的文章《剪紙與現代生活》,并結合作品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舊時,剪紙是農家婦女解愁煩、寄哀思、抒情立愿的工具,而今,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有豐富的素材,所以不能踏著別人的腳窩子走,《打麥場》、《機播》等就是這樣自行創作的;其次,剪紙構圖應繁而不亂、主題明確,例如《萬眾一心,抗擊非典》就是這樣的;第三,剪紙藝人要有想象力,作品要敢于夸張的表現;第四,要恰當處理線條,合理運用紋樣。她自己常用的紋樣就有60多種,應付裕如。
傳統文化元素在王朋草的手里得以進一步利用與發揮。她說,龍分三種,有“火龍”、“水龍”和“土龍”,三種龍應團結協作,給人們造福。于是,她創作出了《頂棚花子》、《二龍戲珠》、《龍鳳呈祥》、《土龍傳人》等與龍有關、異彩紛呈的作品。在題材構思上,她把民風民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作品深受人們喜愛。1995年,她為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創作了直徑約5米的巨幅剪紙《蟠桃盛會聚中華》;1997年,她為迎接香港回歸創作了巨幅剪紙《萬龍歡騰》。靈寶市剪紙研究專家張叔寶評價說,王朋草從民間剪紙的直觀單調和題材雷同的窠臼中脫穎而出,形成了密致而富有沖擊力的自我風格,難能可貴。
鄉親們說,王朋草是個熱心人,村里誰家娶媳婦嫁閨女,都少不了請她剪喜字、掐面花,她從不推辭,總是精心剪好,親自給人家送過去。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后,她更想把自己的技法與心得傳授給下一代。去年的文化遺產紀念日,她到三門峽市第三實驗小學給孩子們講剪紙的入門知識,手把手地教基本技法。她還是當地一所聾啞學校的藝術顧問,先后給500多個學生授過課,并于2009年被聘為河南大學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