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五行低碳恒溫】
5月7日上午,在陜縣城外塬上的一個平坦地,我們看到了相毗鄰的幾十個地坑院。
這個村叫北營村。據陜縣文化館館長尚根榮介紹,地坑院的建造很有講究,一般是四方院,根據五行八卦的原理,院落一般分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高出地面的磚墻叫攔馬墻,攔馬墻磚層高的下面便是主窯。
建造地坑院時,要先在深厚黃土層的地面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方坑,然后在四壁鑿出主窯、客窯、廚窯、牲畜窯、門洞窯、茅廁窯等多個窯洞。尚根榮進一步介紹說:“地坑院在坐向、通風、排水、出入、門窗安裝等方面都有講究,所依據的文化原理符合科學道理,其營造技法是一筆可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坑院不僅建設成本低,而且由于居住空間嵌入地中,不會產生“熱島效應”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碳的排放。詢問院內居民,他們說,地坑院最大的優點就是“冬暖夏涼”,常年溫度在20度左右。尤其是夏天中午時分,外面酷暑難當,而一踏進地坑院的窯洞內便覺得神清氣爽。當地農民自豪地說:“用空調、吹電扇,不如住在地坑院。”
【窯圮院空溫情不再】
陜縣南溝村的地坑院因部分院內還有住戶,被當地人稱為“原生態的地坑院”。
地坑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尊卑有序、全家團圓。地坑院常住居民絕大部分為一個家族,其中輩分最高的宅主居住在寬敞些的主窯內,吃飯時全家人一起圍坐在院內。
75歲的任孟倉和老伴熱情地歡迎我們的造訪。他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斷斷續續地用了六七年時間建成了目前還住著的這個地坑院。他拉著我們去看他大兒子當年結婚時住過的“廂房”窯洞,深情地撫摸著門上、窗上、洞壁上當地人自剪的窗花、團花,似乎在撫摸著往日的溫暖。
回首過去,最令他失落的不是鑿窯的艱辛,而是老人的辭世、三個兒子的陸續搬出。他的神情還沉浸在過往的情境里:“過年,我帶著孩子們去給老人拜年。平日里,一家人熱熱乎乎地地在這地底下過日子,多好啊!”
據悉,陜縣境內最多時有上百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地坑院。上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不再有新建的地坑院,而且由于窯圮院空,每年有數百個院落被廢棄或填埋。少數住在院內的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地坑院曾有的人氣和溫情已漸漸遠去。
【比觀光更重要的是文化傳承】
“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腳下搖樹影,平地起炊煙。”地坑院的特殊景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游客。
5月7日上午,我們在北營村看到為建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這里正在大興土木。
據介紹,近年來,按照地坑院的傳統營造技法,陜縣各級政府累計投資1300多萬元,對西張村鎮的廟上村、人馬寨村,張汴鄉的北營村、曲村等成規模的地坑院村落進行了重點保護,共修葺地坑院400多座。
與此同時,自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公布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以來,三門峽市建立了地坑院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和傳承人保護機制,建立了地坑院文化傳習、展示場館等基礎設施,并結合當地的剪紙、布老虎、澄泥硯等非遺項目和豐富民俗對特色地域文化進行綜合保護與傳承。
而地坑院曾經擁有的尊老愛幼、家庭團圓與和諧也逐漸被人重視。在采訪中,陜縣文化館館長尚根榮、聞訊趕來的南溝村黨支部書記任明理、南溝剪紙協會會長任更厚紛紛表示,地坑院只是一個載體,它所擁有的文化傳統和優秀基因有待我們去進一步挖掘,并努力保護和傳承。(原標題:【三門峽】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走近陜縣地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