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記者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該所在市商務中心區某工地進行考古發掘時,在其中一座唐墓中發現了數十件唐代瓷俑。如此多的唐代瓷俑“集體亮相”,在三門峽尚屬首次。
俑有陶制、泥制、石制、瓷制、銅制等,商代后期開始出現,春秋時期墓葬俑較多。秦漢時期,各種俑大量出現,如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徐州獅子山漢楚王墓俑。到了唐代,俑仍然是常見的隨葬品,以三彩俑、樂舞俑、侍俑為主。宋代俑隨葬較少,至明代又有復蘇。靈寶市出土的明代許氏家族墓葬中發現有儀仗俑,分別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和三門峽市博物館。
在三門峽以往考古發掘的唐墓中常有俑,但主要是泥制和陶制,均難以完整發掘。此次發現的瓷俑大部分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為研究三門峽唐代歷史、社會風情提供了新的研究資料,也填補了我市考古發掘的一項空白。
特別是此次出土的幾個男侍俑,身著小翻領外衣,具有明顯胡人風格,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充分印證了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上唯一的道路遺產——崤函古道,在唐代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