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不朽的思想
4月15日,從大洋彼岸傳來消息:由靈寶市政府牽頭拍攝的電影《老子出關》在美國世界民族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文化傳統電影獎。
“老子出關”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公元前491年,時為周守藏史的老子路過位于今天靈寶市的函谷關,在那兒寫下了《道德經》。
2505年前的故事為何至今仍引人注目?4月21日,記者在函谷關走訪當地的文化學者張煥良。他說:“歷史上,函谷關發生過六國攻秦、楚漢相爭等戰役,堪稱一座戰例檔案館。但是,函谷關卻以老子出關最有名,這是因為《道德經》至今仍放射著光輝。”
張煥良認為,《道德經》中的很多觀點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比如,強調民本思想的“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充滿辯證思維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主張抱樸去奢觀點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禍莫大于不知足”等。
張煥良說,“名人、名著、名關”造就了函谷關在文化上的獨特地位。函谷關是一個“不朽思想的載體”。
建設文化博物館
一年前,靈寶市舉行函谷關文化產業園策劃方案招標評審會。這標志著函谷關開始突破一個單純的“關隘”,向文化綜合體邁進。
函谷關的古建筑遺存,成規模的原本只有老子著經處的太初宮。從1987年開始,這里進行了瞻紫臺、雞鳴臺等先期建設,1992年重修秦函谷關關樓,2009年開始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建設。
結合產業轉型,面對函谷關周圍眾多的文化資源,靈寶市將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擴建和提升為文化產業園,其戰略定位是“以函谷關老子文化為核心,打造集文化體驗、文化觀光、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4月16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函關古道正處于改擴建狀態,在建的函谷關古鎮已完成秦漢商鋪一條街、尚德苑等基礎設施建設,道文化養生園建設已全面鋪開。
文化產業園負責人說,除了道家文化外,函谷關還有軍事文化、黃河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我們的目的是建設一個“文化博物館”。
讓老子思想走向世界
如何避免重蹈一些文化產業園“有建筑、沒文化”的覆轍?
在策劃方案競標中奪標的北京達沃斯巔峰規劃設計院負責人說,我們將從“研、展、拓、延”著眼,挖掘和展示函谷關的文化內涵。“研”,即通過建立老子國學研究院、舉行國際論壇等舉措,挖掘和提煉老子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展”,即充分展示老子文化內涵,以科學手段創意重點項目,造就獨特的文化吸引力;“拓”,即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為理念,構建籠罩著這種氛圍的景區、社區、產業區和園區;“延”,即加速文化與旅游產業化的融合,實現老子文化核心價值的延伸。
老子文化影響廣泛。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就職演說中曾引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靈寶市委書記喬長青表示,憑借函谷關文化產業園這個載體,我們要把老子文化的實物與內涵融合在一起,吸引更多訪客,進一步推動老子思想走向世界,把老子的文化影響力變成新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