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馮閻大戰在民權“得中原者得天下”。這是我國戰史上的一句常話,由此可見,中原乃兵家比爭的戰略要地。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也正是新軍閥之間為爭霸中原,欲得天下而進行的一場規模很大的戰爭。雙方投入兵力約30萬人。商丘地區是主要戰場,民權縣地處商、汴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30年5月,戰爭打響,民權即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全縣有460多個村莊論為戰區。民權縣城(今老城)和野雞崗車站,雙方爭奪激烈,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達5次之多。戰事持續3個月,民權人民倍受兵災之苦。
蔣馮閻大戰始于1930年5月9日,馮閻聯軍二三方面軍隴海線正面前左路軍石友三部進駐吳莊寨、琉璃閣(屬曹縣)一線,為蔣軍陳調元部所阻;中路與左路閻軍楊效歐指揮的萬選才、孫殿英部出入于歸德(商丘縣)、毫州(今安徽毫州市)以東地區,與蔣軍對戰;閻軍吳福安、郭宗芬在曹縣以南與蔣軍陳調元和張治中部接觸。10日,蔣軍精銳顧祝同、陳繼承、陳誠軍部與閻軍中左兩路激戰于歸德以東地區,楊效歐、萬選才沿隴海線節節敗退,孫殿英退守毫州,萬選才乘汽車行至柳河車站南,被劉茂恩部扣押,送交蔣介石。劉茂恩的倒戈致使聯軍陣勢大亂,蔣介石伺機集中優勢兵力向民權方向推進。
5月21日,蔣軍第一師進占民權縣城及其南宋莊(今野崗鄉宋堂村)、丁莊寨一線;第三師進占內黃、火燒廟、渾子集、張牌坊一線;軍團司令部進駐野雞崗車站;第二師沿黃河故道北岸向楚莊以西猛攻。22日,蔣軍各部前鋒攻進蘭封、祀縣以東地區,聯軍第二方面軍宋哲元、孫連仲、孫良誠和三方面軍的楊效歐、楊耀芳、丁鎮河等主力部隊合力阻擊,蔣軍連攻十數日未下,士兵傷亡甚重。
6月初,聯軍總部下令反攻,馮玉祥親赴羅王車站督戰,蔣介石在柳河車站指揮,聯軍主力孫良誠、吉鴻昌合力向蔣軍右翼勁旅陳誠部猛攻,雙方以白刃相接,陳幾度被圍,傷亡滲重,節節后撤。同時蔣軍右翼陳調元受到石友三、劉春榮部的痛擊敗退東撤。隴海正面閻軍孫部乘勝向蔣軍發動攻擊,蔣軍不支,向民權境內撤退。
6月11日,蔣軍第二師退至楚莊寨、大王莊、李壩集一線;五師撤至李壩集以南朱莊寨、楊公祠一線;二十三師退至楊公祠以南龍塘崗、澗崗一線;六師退守澗崗南端,搶筑工事,奮力堅守。
6月29日,閻軍孫楚第二師陶振武部、第三師馬延壽部攻占野雞崗及民權縣城。蔣軍二師東撤至斷堤頭、睢州壩,依故堤筑起新工事,力阻閻軍東進。正當閻馮聯軍乘勝東進之時,馮突聞許昌前線樊鐘秀師長被蔣軍飛機炸死,平漢全線告急,馮玉祥急令隴海右翼主力孫連仲速援許,隴海方面失去強有力的指揮,進攻漸滯。蔣軍抓住戰機,修筑加固工事組成曹、考、民、睢四縣連結的新防線,阻止聯軍的進攻,因此雙方又形成對峙局面。
8月6日,馮玉樣命令全線總攻,隴海右翼馮軍孫良誠與蔣軍顧祝同部激戰寧陵以北地區;孫連仲與上官云相激戰在睢縣河堤嶺;孫殿英向馬牧集進追;鄭大率騎兵團向徐州方面蔣軍大后方進擾;隴海左翼石友三、劉春榮部進攻柳河、民權,蔣軍右翼外防線崔壩、流通集、曹莊寨等要點被突破,陳調元部與教導師合力猛擊,石友三援軍配合不力,攻擊被挫后撤診隴海正面閻軍孫楚率一、二兩個精銳師,步炮協力,一舉攻占野雞崗、李壩集;適逢連日大雨,平地積水盈尺,車馬困于泥水中,進軍遲緩,馮玉祥急令后備隊宋哲元、龐炳勛兩部協同孫連仲、吉鴻昌等部進攻,怎奈士兵連戰不息,疲勞過甚,又遭大雨,給養供給困難,因而雙方又膠著于民權、寧陵以北地區,重又構成兩軍對峙局勢。
8月31日,閻軍孫楚部突遭蔣軍重兵攻擊,西撤至內黃、人和、高小集一線,蔣軍又進占野雞崗、火燒廟、橋口等地,加固工事;調整部署,嚴令各部扼守,雙方仍在對峙之中。
9月6日,蔣介石在李壩集召開隴海線師以上作戰將領會議,以劉峙為總指揮,部署總攻。同月10日蔣介石親赴野雞嵐視察炮兵陣地,11日發起總攻。蔣軍陳誠等部首先擊潰聯軍隴海右翼寧陵附近馮軍孫良誠、孫殿英部;陳調元進迫蘭封、考城,閻軍騎兵司令趙承受同石友三、劉春榮潰退,由三義寨渡河北撤。與此同時,閻錫山為保存實力,密令隴海正面固守內黃、人和、高小集等陣地的守軍孫楚,楊耀芳、吳福安、楊效歐等部相互掩護,向開封以北撤退。從此,民權境內戰火始告平息。
蔣馮閣大戰中,民權居民死傷330余人,征發糧食679000余斤,其它樹木、梁柱、木板、門、窗、大車、牲畜等搜羅一空,毀田30000余畝。這場罪惡的戰爭給民權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