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縣西南 15 公里,有個古老的村莊叫寄崗。相傳,春秋末年,孔子曾在此居住講學。 “ 瑟臺遺域 ” 孔子在魯國不得重用,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周游列國,廣收弟子,四方游說講學。他聽說宋國人不善古樂,就帶著弟子來到宋國傳授。宋國西部有一形如小山的土丘,土丘旁居住著 20 多戶人家,一日,孔子和弟子們來到這里,在土丘旁一棵松樹下小憩,便操起琴瑟,盡情地彈奏起來。
居住在土丘旁的庶民全被吸引過來。庶民們聽說是魯國名人孔子來到這里,立時把孔子圍個風雨不透。聽了孔子的彈奏之后,庶民們懷著求知的欲望問這問那;并挽留孔子住下來傳授古樂。
不久,孔子和弟子們在土丘旁筑起一高臺,謂之 “ 鼓瑟臺 ” 。接著,他又招收了 10 多名弟子,天天坐在鼓瑟臺上講授古樂。過了一段時間,孔子要到蔡國講學,庶民們含著眼淚把他送了 20 多里。孔子走后,這里的庶民為了紀念孔子,就把一時叫不上名的小村莊稱為 “ 尼崗 ” ,后人把瑟臺稱之為 “ 瑟臺遺域 ” 。
至明代,尼崗已有庶民 1000 多人。村中有一蔡姓大戶的后生名喚天佑,仰慕圣人業贊,在土丘旁用石塊筑一住室,居室發憤苦學。他果然一舉成名,后來官居吏部尚書。蔡家為顯耀門庭,改 “ 尼崗 ” 為 “ 蔡石崗 ” ,以后人們又把蔡石崗更名為 “ 寄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