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古集廟會
2013/9/17 11:23: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古集廟會,遍及全縣,為傳統的交易場所。
古集,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集有十七:東關集(縣城東門外)、南關集(縣南堤外)、北關集(縣北堤外)、韓家道口集(縣東北五十里)、王村集(縣東十里)、夏家道口集(縣東北二十五里)、會亭集(縣南三十里)、司家道口集(縣北二十五里)、木 王道口集(縣北二十五里)、桑固集(縣西南二十五里)、營盤集(縣西三十五里)、劉福營集(縣西北三十五里)、牛王固集(縣西北五十)、司家集(縣西北四十五里)、賀家集(縣西三十五里)、胡家橋集(縣東南二十五里)。
清朝末年集有十九:韓道口、王村、夏道口、司道口、木 王道口、會亭、胡橋、桑固、營盤、劉福營、賀集、牛王固、司集、杜集、黃 、駱集、生李集、回龍集、彭集。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除上述十九處外,又新增加了四十五個,全縣共有六十四處。新增加的:李集、李店、趙莊、謝集、袁樓、石香爐張集、王集、劉店、胡莊、姬郭樓、大韓樓、高路口、張水集、韓口、何集、李暗樓、尹莊、楊集、青桐寺、代集、何營、段集、駱集、黑劉莊、永興集、小李集、鄭集、張公店集、大候樓、沈莊、程大莊、張集、曹莊集、曹集、程集、張秋店、班集、李洼、黃樓、太平、大劉莊、彭集、司營、崔樓、班口。
時至一九四七年,全縣實有集市只有四十九處,李集、程大莊、營盤、駱集、杜集、桑固、郭樓、段朱園、何營、濟陽、東皋、中峰、孫閣、會亭、郭店、代集、何營、業廟、牛王廟、曹集、馬頭、白廟、張水集、韓樓、王樓、青桐寺、胡橋、小王莊、太王店、北鎮、王河、孫楊集、火店、田集、韓鎮、胡屯、崔樓、駱集、夏道口、袁樓、王集、司道口、楊集、全樓、劉店、太平、李店、小李集、東關集。
夏邑縣城,原四關都有集,后因水災兵 僅存東關,是歷年來全縣的貿易中心。西起城里大橋,東至三義街口,全長二華里,商賈云集,門市櫛毗,市場繁華,素有“長市”之稱。
夏邑的古廟會,多起于傳統的節日及神奇的傳說。始為大族供奉祖先或迷信的人敬神拜佛的場所。后被沿襲為適應農民生產力很低,購買力不高,農業經濟處于自然狀態的比較原始的集市貿易場所。
一九四九年以前,夏邑縣境共有古廟會二十八處,棋布全縣:牛王固的關帝廟、司道口的玄帝廟、馬頭的崇覺寺、李集的奶奶廟、段胡同、段集、駱集、呂樓、韓樓、濟陽、韓寨、韓道口、業廟、曹集、牛王廟、三皇廟、雙廟、菅寨、羅莊寺、東皋、白廟、張殿、姜仁固寺、青桐寺、縣城的城隍廟、八慈勝寺、王爺廟、奶奶廟。這些會大都是香煙會,每到會期,朝廟進香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擦肩接踵,浩鬧異常。除此之外,還在會上進行物資交流,交易生活用品,家具雜貨;耕畜農具和供趕會人吃喝為主的飲食果品。廟會從始至末都有會首,和他組織的一部分有勢力,有名望的人主持。其費用,均從各個從事交易者中索取。會期最長的半個月(15天),短的一天。凡三天以上者皆有唱戲的習慣。上會人數,大會二、三萬人,小會一,二千人。全縣較大的古廟會是城隍廟、馬頭崇覺寺、張殿、姜仁固寺、牛王固關帝廟、奶奶廟等。
民國年間,廟產劃歸學田,有的廟宇被拆,廟會亦隨之演變。
建國后,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傳播宣揚封建迷信的古廟會逐漸由群眾性的物資交流會所代替。由香煙會演變為耕會或物交會。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