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無情 人有義 血更濃
八年枕戈待旦 水上義務救援 兩次骨髓捐獻 愛心延續永遠
——記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服務隊隊長黃偉
黃偉,男,46歲,漢族,河南省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職工,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服務隊兩個民間公益團體的發起人、隊長。
救援純義務 愛心無價碼
黃偉是一名冬泳愛好者,長年在自然水域游泳,也因此有機會親眼目睹許多溺水事故的發生和天價撈尸的悲哀,溺水者的家屬突然面對痛失親人和挾尸要價的雙重打擊,他們絕望的眼神和無奈的選擇,激發起黃偉強烈的同情心和責任感。
2008年5月,黃偉發起成立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并向全市人民莊重承諾:“義務救援、不收錢物、出現意外、后果自負”。這是道義的擔當,更是豪邁的宣言。
為了恪守這句承諾,此后八年多的時間里,3100多個日日夜夜,他始終保持著手機的暢通,隨時接受求助,哪里發生溺水事故,立即趕赴現場,從沒有耽誤過一次。
為了恪守這句承諾,他從此不再屬于家人。不管是八月十五、大年初一,還是老人孩子過生日,多少次萬家歡聚、共享天倫的時刻,只要有險情,無論是躍入水中挽救落水者生命,還是鉆進陰森冰冷的水底,搜索溺水者的遺體,他總是沖鋒在前。
為了恪守這句承諾,他的身上就沒有斷過大大小小的傷口。救援中,水下鋒利的玻璃、堅硬的石塊、雜亂的樹枝....都會成為傷人的利器,他曾經因此九次負傷。
八年來,黃偉帶領著80多名隊員,配合省市海事局、110指揮中心,以及接受群眾求助,救援隊的足跡遍及魯豫皖三省,參與義務救援424次,挽救60人生命,打撈出溺水者遺體300具,打撈群眾財產價值700多萬元。
從一次次慘烈的救援經歷中黃偉發現,溺水死亡的大多是青少年兒童,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經過認真思考,黃偉決定開展水上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他帶領隊員走進農村,走進學校,走上課堂,給孩子們講解水上安全知識,用救援隊所經歷的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開展安全警示教育。八年中,他們對全市486所學校普遍開展了水上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活動,發放安全知識宣傳單80多萬張。黃偉始終堅信,一次宣傳就可能避免多次事故的發生,敲一次警鐘,孩子們就能多一分警惕。隨著宣傳的深入,商丘市區內溺水事故逐年減少,2016年度較往年減少50%,其中梁園區境內達到零事故。
很多次完成救援后,遇難者家人會拿出錢和東西表示感謝,都被黃偉拒絕。有人不理解,問黃偉:“你們跨省跨市救援,跑了這么遠,產生了這么大的費用,為什么不收費呢?合理收費是應該的。”黃偉回答:“我們是一個民間組織,在我們眼中,只有溺水事故,沒有省和市的界限。一次救援,收他們幾百元,只是夠我們的車費和飯錢,家屬肯定能接受。但對我們來說,這次救援就有了一個價格,我不想給我們的行為貼上價簽,我們的愛心是無價的。”
血本濃于水 捐獻傳佳話
對于黃偉來說,奉獻路上永無止境。除了水上義務救援之外,他還在多個領域拓寬自己志愿服務的范圍。2013年6月,黃偉組織救援隊中符合年齡條件18到45歲的14名隊員一起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2014年9月5日,黃偉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成功采集造血干細胞187毫升,捐獻給北京的一位白血病患者,成為河南省第446位,全國第4433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而與此同時,他把單位獎勵他的2000元獎金捐給了救援隊,把省紅十字會轉給他的5000元誤工費捐助給了來自永城農村,因家庭困難準備放棄治療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趙鵬。
2014年12月,黃偉召集商丘市區內居住的8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成立了商丘市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服務隊。旨在由捐獻者組建,為捐獻者服務。他說:“今后,我將把宣傳、引領、帶領更多愛心人士加入捐獻者隊伍當做自己的一種責任。只有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多了,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服務隊組織13次采血備案活動,招募捐獻志愿者600多人,給白血病患者帶去了更多重生的希望。
2016年3月21日,黃偉再次接到中華骨髓庫通知,他曾捐獻造血干細胞救治的白血病患者因治療需要他再次捐獻淋巴細胞。黃偉當時就回復了五個字:“救人救到底!”
隨后黃偉跟隨商丘紅十字會的同志去醫院體檢,發現血糖、血脂、血壓等好幾項指標都非常高,不符合捐獻條件。黃偉告訴紅十字會的同志說:給我點時間。回去以后,他就制訂了節食計劃,加強鍛煉強度。經過65天的堅持,他累積暴走700多公里,游泳120多公里,瘦身8.5公斤。再次體檢,一切指標正常。2016年5月26日,黃偉在河南人民醫院成功提取淋巴細胞50毫升。成為先捐獻造血干細胞,再捐獻淋巴細胞的商丘第一例,河南省第三例。
一句承諾,八年堅守。一路走來,黃偉恪守著自己的諾言,收獲了健康,收獲了快樂,收獲更多的是感動。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連續五年被國家交通運輸部授予“全國社會搜救力量突出貢獻獎”,2012年被中宣部指定為 “全國學雷鋒先進典型”。黃偉個人先后榮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2015年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第二屆感動河南交通特別致敬人物”、“中華骨髓庫五星級志愿者”等榮譽稱號。他的事跡多次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及省內外多家媒體多次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