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雕刻起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后經戰亂失傳。虞城縣木器廠的申世德等經過多年努力探索,攻克了技術難關,使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再生和發展,填補了我國刻瓷技術的一項空白,為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增添了一枝新花。刻瓷制品經過繪圖、選料、描圖、雕刻、著色、表面處理、配套包裝等生產工藝,使產品具有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層次清晰、格調典雅等特色,既有明顯的刀鑿痕跡及突出的金石趣味,又有表面處理良好、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刻瓷藝術源遠流長
據《蘇州科普》記載,刻瓷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剝玉”。大約從魏晉開始,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現,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余,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當時的藝人們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窯瓷器的裝飾,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紋后施釉燒制的典型代表。
其實,在瓷坯上刻花與在釉上雕刻有著本質的區別,鑿刻的工具、技巧,包括藝人的基本素質都不一樣。真正的刻瓷(在瓷釉上雕刻)是從清初開始的。據記載,清初,在民間開始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當,但大多以平刻為主,點線構圖等藝術表現力顯得單調、平實,并沒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宮中專門設置了“造辦處”,以專門制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由于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推崇,鐫刻書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鳥、草蟲等繪畫作品,且栩栩如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了這個時期,刻瓷才真正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清末,在北京的工藝學堂還專門開設了刻瓷科,從事該專業的教學。當時的教師是上海著名刻瓷藝人華約三。其后,這方面的代表人還有戴玉屏、陳智光、朱友麟等,而他們都是華約三的學生。
在上世紀初,刻瓷在中原地區流傳甚廣,盡管藝術水準參差不齊,但很多民間藝人都掌握著這套瓷上雕刻的本領。
后來,因為戰亂,這門技藝逐漸失傳。解放后,刻瓷技藝已經鮮有人掌握。
申世德傳承國粹
申世德祖籍山東省成武縣。申世德幼承家教,研習書畫。24歲那年他在聽一位從山東青島前去講繪畫課的老師的講課時,聽說了曾經在豫魯大地盛極一時的民間刻瓷藝術,于是,申世德立志鉆研刻瓷藝術,傳承這種民間藝術瑰寶。
后來,申世德在中國工人日報社一位山東老鄉的幫助下,得以進入北京故宮,仔細觀看、研究了故宮珍藏的兩件刻瓷藝術品。
其后沒有多久,申世德到虞城縣木器廠上班。上班之余,他買了很多瓷器,在上面摸索刻瓷之法。他先用鋼釬子刻,但因為鋼的銳度不夠,稍一用力,瓷器就碎了。后來,他又改用鋒利的醫用手術刀刻,在瓷器上刻出了一條條淺淺的細線,但無法上色。于是,申世德學習刻碑的刻法,用錘子砸鋼釬子刻,但仍然不理想……最后還是一句諺語讓申世德恍然大悟。那句諺語就是: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申世德終于找到了刻瓷工具,開始用金剛鉆刻瓷。
之后,申世德專門到山東找到制造玻璃刀的徐振德老先生。熱情的徐振德老先生給他專門制作了一種鉆頭像筆尖一樣細的金剛鉆。那種金剛鉆的鉆頭很細,使用起來相當順手。但人的手力畢竟有限,如果用手像寫字一樣在瓷器上刻的話,太淺,上不了色,缺乏美感。后來,申世德又多次拜訪一些石匠,大膽地把石匠刻碑文用的錘砸釬刻的方法運用到了刻瓷上面。
1976年,申世德又到北京找老鄉設計制作了三角形頭、圓形頭、方形頭、側斜形頭等樣式的刻刀。
在刻瓷過程中,申世德又遇到過很多難題,但他通過拜訪名師,苦心鉆研,都一一克服。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申世德的刻瓷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他能刻各種立盤、臥盤、花瓶、瓷板、釉面磚、瓷片等10多個品種。在微刻方面,申世德能在一個僅僅1平方厘米的小印泥盒上刻上中國古代仕女畫,而且能刻出西洋畫、中國畫、人物肖像、書法篆刻等近千個花色。
1981年春,在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上,一位日本商人在河南省展臺上發現了申世德的刻瓷工藝品,愛不釋手。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德生上將看了申世德的刻瓷作品后,欣然題詞:“方寸之間容萬象,古樸典雅奪天工。”多年沒有音訊的民間刻瓷工藝的再現,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權威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
河南省與美國堪薩斯州是友好省(州),河南省政府曾兩次拿來兩任堪薩斯州州長的照片讓申世德刻瓷。后來,據河南省政府一工作人員講,堪薩斯州州長看到刻有自己肖像的刻瓷藝術品時,極其高興,兩任州長都把申世德的刻瓷藝術品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向朋友炫耀中國古老而又令人稱奇的民間文化。
申世德的刻瓷作品在慕尼黑第34屆手工藝品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88年獲河南省輕工科技騰飛獎和輕工優秀新產品獎。同時,申世德還有部分刻瓷作品以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遠銷日本、美國、法國、意大利、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
刻瓷技藝有待推廣
改革開放后,刻瓷這門古老而高雅的民間藝術在民間重新煥發生機。現在,山東、上海、北京等地都有相當出色的刻瓷藝人。山東省還成立了專門的工藝公司,對刻瓷工藝品進行包裝、宣傳和出售。
盡管申世德的刻瓷技藝在改革開放后是最早造成影響的,但申世德至今仍然是一個人在家里制作刻瓷工藝品,沒有教出太多的學生,也沒有成立相關的公司,連授課班也沒有舉辦過。
據申世德說,1990年以來,他收了大概有100個徒弟。但因為學習刻瓷首先要有很好的繪畫和書法根底,而且要有極強的耐性和恒心,極其難學,所以,很多人都沒有學成。據申世德說,現在他在全國只有兩個徒弟算學成了,一個是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學生,現在北京工作。還有一個學生自小習畫,學成后在廣州工作。
但在商丘,申世德沒有傳人。這門在改革開放后在商丘大地上又重新煥發生機的古老的民間藝術,即使不能成立相應的公司,或經常舉辦學習班進行推廣,但也應該多一些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若干年后,商丘人難道還要到外地購買這種刻瓷工藝品嗎?
申世德今年56歲,現居住在河南省虞城縣新建路一個小巷子里。每天,他都把自己關在創作室里,對自己心愛的瓷器敲敲打打。我們希望,這種敲打聲能在商丘更多的地方響起來。【原標題:尋訪商丘老字號刻瓷:一門高雅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