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和儒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儒學文化和孔祖文化博大精深,仁德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學文化和孔祖文化“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仁者愛人”等一系列思想的熏陶和浸潤,長壽文化積淀深厚,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波光瀲滟,熠熠生輝。
一、積淀深厚的長壽文化
歷史見證了夏邑縣源遠流長的長壽文化。“治郡國者以志為鑒”。明嘉靖二十四年,夏邑縣始修縣志。據嘉靖《夏邑縣志·人物志卷七》記載,夏邑成立有“十老會”:明“弘治初年,邑之致政耆德者……咸以齒德俱隆,效香山九老故事為真率會,弈棋彈琴,賦詩唱酬……。”清代夏邑著名書畫家彭商愫為此曾繪制《邑中十老圖》。這段史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十老會”成員德高望重、才藝俱佳、不甘寂寞、發揮余熱的真實情況。他們真誠率直,談古論今,吟詩作畫,以文會友,個個健康、長壽、博學、多才、機敏、睿智,在一起揮毫潑墨,作詩賦文,大展才藝,留下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這種組織,大概就是今天“老年書畫協會”的雛形和前身吧。
清順治、康熙、“民國”時期夏邑縣先后三次編修縣志。在以上四部舊志中,均設有《人物志·耆壽》卷,記述了宋代以來數百名長壽老人的個性及家庭情況。“民國”九年《夏邑縣志》卷六《人物志·耆壽》中所記載的劉勉行老人“字勖齋。兇年助賑,獎敘九品職,壽一百四歲,五世同堂。”不但記錄其年齡,而且還對其品行、職位、家庭情況做了介紹;高文山“敦品勵行,壽八十一。子二:本善,壽八十七;德位,壽八十六。孫允擅,壽八十八。曾孫書升,現年八十三歲。人稱‘_一門五壽…;彭作揖“字度之,七品壽官,壽九十三歲”;郭本立“壽九十歲,兩賜粟帛”……可謂壽星璀璨,不勝枚舉。1985年出版的新編《夏邑縣志》記錄了數十名百歲老人。其中,胡橋鄉老壽星杜王氏1868年生,1982年卒,壽達114歲。其“早貧,多食粗糧野菜,飯量很大,可負擔二三百斤擔子,24歲嫁,68歲喪夫,6子,性善爽朗,暮年明聰。”一位力大無比、溫和善良、性格爽朗、耳聰目明的百歲老人躍然紙上。杜王氏老人成為夏邑迄今有史記載的年齡最大的壽星。2006年,續編《夏邑縣志》,專辟有“長壽之鄉”一章。收錄了百歲以上老人120多名,并對長壽現象進行探源尋因,客觀、全面地反映了夏邑縣光輝燦爛的長壽文化。
同樣,家(族)譜也見證了夏邑縣源遠流長的長壽文化。夏邑縣歷來有編修家(族)譜的傳統,詳盡地記載了一個個家族的歷史及興衰,真實地反映每個家族成員的年齡、經歷,是其人生的晴雨表。據夏邑縣司姓族譜記載:南宋以來,司姓1~11世先祖平均年齡達86歲,90歲以上5人,其中百歲以上2人,司云采壽達104歲,司培真壽達108歲,司培家94歲,司松林98歲,司寶貴96歲。由此可見,夏邑歷史上壽星輩出,人數眾多,是一片長壽的沃土。
夏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河南省文物大縣,文物古跡星羅棋布,長壽文化閃耀其中,流光溢彩,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楊氏壽坊”。“楊氏壽坊”坐落在桑垌鄉吳寨村,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康熙、雍正年間朝廷兩度旌表的康熙武進士、福建詔安營守備劉超風之妻,庚戌科武進士、西安副都統劉官統之母,一品太夫人楊氏的百歲壽坊。整個壽坊高大雄偉,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兩中柱鐫刻著:“鶴算松齡四海共仰壽母,九章鳳篆九重特賜紫綸”對聯。字里行問,蘊含著皇恩浩蕩,充滿了對“一品太夫人”楊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鶴壽龜年的美好祝福和無限敬仰。正坊匾兩面均刻有“北堂眉壽”。正面匾下為“誥贈榮祿大夫劉超鳳妻誥封一品太夫人楊氏坊”、“康熙癸巳年(1713)四月”。背面“北堂眉壽”匾落款為“誥授榮祿大夫陜西西安副都統劉官統之母誥封一品太夫人楊氏壽坊”、“雍正六年(1728)冬日吉旦”。
史載,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第一次“誥贈”、“誥授”一品太夫人楊氏坊時,楊氏已是90歲高齡。她是作為福建詔安營守備劉超鳳之妻的身份接受封贈。雍正六年(1728),即15年之后,朝廷再一次“誥授”、“誥封”一品太夫人楊氏壽坊時,楊氏已達105歲。此刻,楊氏仍然健在,并且是以西安副都統劉官統之母的身份接受封贈。據清乾隆十九年《歸德府志》、“民國”九年《夏邑縣志》記載:劉超鳳、劉官統父子皆文韜武略,精忠報國,戰功卓著,以身殉國;劉官統之弟劉官亮則“考選主簿,辭職養母,以孝行稱。”可以說,楊氏壽坊,即是朝廷對劉超鳳父子忠君報國、孝行可嘉的褒揚,更是對一品太夫人楊氏相夫教子、勤儉持家、德高望重、壽登期頤的最高獎賞。兩度受皇恩,滿門皆忠孝。充分體現了夏邑人愛國愛家、威武不屈、正氣凜然的傳統美德和積淀深厚、源遠流長的長壽文化。
二、別樣的長壽文化風采
長壽,可以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長生不老”的夢想,幾乎與人類文明歷史一,樣久遠。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長壽不僅是人類共同的追求,而且還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中原是中國傳統文化及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長壽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夏邑長壽文化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體現出別樣的長壽文化風采,林林總總,蔚為大觀:
一從文化特點的角度看,長壽文化有著自己的特點,古樸、凝重、博大、深邃,既注重長壽理念的作用,又注重實踐的功效,其源遠流長,多姿多彩。
一從民間傳說的角度看,有嫦娥偷靈藥、彭祖不老、秦始皇求仙、漢武帝煉丹……一個個始終是圓不了夢的美麗、動人的傳說。
一從民諺民謠看,長壽養生內容豐富多彩,家喻戶曉:“行好得好,長生不老;行善得善,閻王不見”、“健康長壽有三寶,營養運動心情好”、“常樂常笑,長壽之道”、“家有一老,如獲至寶”、“心放寬,勤運動,活到百歲不是夢”、“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管好嘴,邁開腿,好心情,別太累,好環境,保障隨”等等。
一從文字表達的角度看,人從生到死,均有“壽”字組成的詞相伴。例如:在出生時,有壽誕、壽辰等;活得安康快樂方面,有壽安、壽康、壽愷等;過生日時,有壽桃、壽酒、壽面等;為老人祝壽時,有壽詩、壽聯、壽畫等;人“走”了,又稱為壽終、壽寢。
一從祝賀用語的角度看,祝壽吉祥語頗多,內容豐富,含義深遠。如南山之壽、壽比南山、福海壽山、萬壽無疆、長命百歲、長命富貴、億萬斯年、與天地同壽、福壽安寧、壽倒三松、延年益壽千萬歲……
一從傳統壽畫的角度看,夏邑民間有這樣的習俗:在給老年人做壽時,喜歡贈送壽畫。畫面上,長眉白面的仙翁,一手托壽桃,一手執杖,一副笑瞇瞇的樣子。兩旁壽聯多為“福如東海水長流,壽比南山松不老”,橫批為“松鶴延年”。
一從傳統節日的角度看,長壽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春節、中秋節等喜慶節日。人們喜氣洋洋,歡天喜地,拜見老人,看望長者,說不完的吉祥話,道不盡的祝福語,祝愿老人健康長壽,長命百歲。家家戶戶門上張貼的對聯中,“五福臨門”、“福祿壽禧”的內容比比皆是。
一從壽字內涵的角度看,直接體現著人的生命存在,是傳統吉祥觀念中最重要的內容。古人云:“五福壽為先,有壽即有福。”按《辭海》的解釋,壽指壽命,有年歲長久之意,指老年人。《莊子》寫道:“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由此可見,60歲以上者,即可以稱為“壽”。在老年醫學中,表示年齡的方法很多,有生物學年齡、心理學年齡、時序年齡等。但是,通常以時序年齡為依據。時序年齡,又稱歷法年齡,是以“年”為單位,表示自出生起到現今所經歷時期長短的個體年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壽命的延長,對老年人的劃分與過去也有所改變。現在,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劃分,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60歲為中年人,60—75歲為年輕老年人,75—90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我國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60歲以上的公民,稱為老年人,一般退休年齡也以此為準。
一從諧趣別稱的角度看,長壽的老人,其年齡段擁有許多別稱,各有其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60歲,稱為“花甲”。古人用天干、地支作為紀年的符號,天干是甲、乙、丙、丁……共10個;地支是子、丑、寅、卯……共12個,按甲子、乙丑排下去,每60年一個循環。因此,60歲的老年人,稱為花甲之年,簡稱為“花甲”。孔子的《論語》中曾寫:“六十而耳順”。所以,60歲亦稱為“耳順之年”。70歲,稱為“古稀之年”。據考證,它源于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又稱“杖國”,源于“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所以,70歲的老人,稱為“杖國之年”,意思是說,70歲的老年人,可以拄杖行走于都邑國府。80歲,稱為“耋”,80歲以上,稱為“耄”。80~90歲的老年人,稱為“耄耋之年”。在現實生活中,給這個年齡段的老人祝壽,常常送一幅“貓戲蝴蝶”畫,貓是耄的諧音,蝶是耋的諧音,恭祝老人長壽,其含意深遠。80歲,也稱為“杖朝之年”,意思是說,80歲的老年人可以拄杖出入朝廷。88歲,稱為“米壽”。90歲,稱為“九秩”、“九齡”、“眉壽”等。所謂“眉壽”,是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長,也是老年人長壽的特征。99歲稱為“白壽”,這是因為,“百”字,去掉一橫即為“白”字。所以,稱九十九歲大壽為“白壽”。
——從慶賀生日的角度看,在民間,有過生日的風俗。由于年齡的不同,叫法也不相同,其文化的含義,更是不相同。通常說來,在60歲之前,叫過生日。從60歲開始,農歷臘月初八兒女要為長者備禮慶壽,又稱“祝壽”。常言道:“六十六,吃塊肉。”“七十三,吃個鯉魚猛一躥。”在每逢整十之前的九,如69、79、89、99歲生日時,則要過大壽。民間習俗,有賀九不賀十的說法。操辦大壽,必須莊重、熱烈,壽禮、壽俗更加豐富多彩。在內容方面,如壽堂、壽幛、壽聯、壽文、壽燭、壽桃、壽面、壽酒等等,一應俱全,洋溢著濃郁的壽文化傳統色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老人祝壽有的還宴請賓朋,舉行祝壽儀式,請嗩吶班、藝術團慶賀助興。
一從舉辦壽宴的角度看,為老年人操辦壽宴,無論貧賤富貴,無論宴席豐盛與否,均少不了面條,稱為“長壽面”。關于長壽面,一般以小麥或稻米磨成面粉,用面粉做成面條。傳統的習俗是面條越長越好,其含意是祝福壽命很長。老人吃一碗長壽面后,如果還想吃的話,親人要給老人加面條,稱為“添壽”。在壽宴上,還要給老年人敬壽酒,諧音“壽久”,有祝福長壽美意。
另外,民間還有敬“壽桃”的習慣。如果因季節限制,一時無法購買鮮桃,便用米粉或面粉制作桃子,用食用色素染紅,蒸熟,這就是壽桃,它也是祝壽的吉祥物。女兒去娘家為親人祝壽,往往送8個壽桃,象征“八仙慶壽”;也有的地方習俗是送9個,象征“長久”。
夏邑長壽文化除了在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隱形傳統文化外,還有散布于民間、內容豐富的體現長壽內容的詩詞書畫、長壽養生典籍、長命鎖以及名師壽匾、旌表等文化物質遺存。
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孕育了夏邑獨具特色的長壽文化。弘揚長壽文化,守望精神家園。夏邑縣委、縣政府站在歷史的高度,大力弘揚長壽文化,打造長壽品牌,發展長壽經濟,構建和諧家園,探索出長壽文化與經濟發展交融互動的路子,賦予了長壽文化新的內涵和無限生機。
多年來,縣委、縣政府將老齡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以“六個老有”為目標,以“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為重點,推動了老齡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推進了健康老齡化社會的進程。敬老、愛老、助老在夏邑蔚然成風,全縣各級領導經常走訪慰問困難老人和百歲老人。生活在夏邑的老年人處處、時時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感受到法制夏邑、誠信夏邑、平安夏邑、生態夏邑、和諧夏邑的幸福和歡樂。“八十能種田,九十能下地,百歲數風流”已成為夏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生態宜居地,和諧長壽鄉。在追求生命質量的今天,夏邑長壽文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豫東大地,輝耀著厚重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