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商丘將再添“文化名片”——解讀我市申報“國保”的31處文物
2013/7/31 9:57: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閱讀提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簡稱“國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正式名稱,目前我國共公布了6批“國保”名單。
“國保”最能代表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堪稱文化名片,是歷史最具代表性的見證,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榮耀。
據市文物局負責人介紹,我市現有8處“國保”,現在有31處不可移動文物正在申報第7批“國保”,估計最終將有10處以上最終獲批。由此,我市“國保”會有20處左右,我市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市。
這31處不可移動文物為什么能夠申報“國保”?它們有哪些獨特的文物保護價值?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并查閱了多種文史資料,下面將為讀者解讀這些文物獨特的魅力所在———
一、古遺址:數千年商宋文化在此綿延不絕
包括清涼山遺址、孟莊遺址等新石器及商文化遺存,隋唐大運河商丘南關碼頭遺址,明清商丘黃河故道等古遺址15處。
商丘黃河故道。橫貫于我市北部的民權縣、寧陵縣、梁園區、虞城縣等縣(區),長134公里,高10米至13米,底寬百米。黃河故道如今還散布著歷朝歷代遺存下來的幾十處人文景觀,主要有莊子的出生地——古蒙城遺址,古黃河岸邊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劉口古鎮,包括陸陳會館、山西會館、南山會館等。
孟莊遺址。又稱心悶寺遺址,為商代前期遺存,位于柘城縣崗王鄉孟莊村,遺址面積3.08萬平方米。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進行了正式發掘,發掘面積400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厚達4米,文化內涵以兩漢、商代前期為主。孟莊遺址是商代前期文化多個方面的展示,反映了豫東商代前期文化發展的面貌,它可能成為商代前期文化體系中的代表。
清涼山遺址。為新石器時期遺址,位于夏邑縣城西南的馬頭鎮魏莊村西北。在發掘清涼山遺址時,獲得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除發現了河南龍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遺物外,還發現了晚于河南龍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崗上層的岳石文化。清涼山遺址岳石文化層的發現,不僅彌補了豫東地區文化序列上的缺環,而且給商文化的起源提出了一個新課題。
大運河商丘南關碼頭遺址。位于睢陽區古宋辦事處葉園村。目前在碼頭遺址處發現有房基、船板、灶臺、瓷片、青磚及北宋熙寧元寶錢幣等,充分顯示了隋唐大運河北宋時期商丘段的繁盛景象,對于研究商丘城市變遷、交通航運興盛、商業文化繁榮等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柘城故城遺址(含邵園漢墓)。始于漢代,位于柘城縣北舊城內。是豫東目前保留下來的較大的漢代城址,漢代城址下為龍山文化和商文化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邵園漢墓位于柘城縣西郊的邵園鄉邵園村,為較大規模東漢時期的磚室墓,墓主身份較高,保存基本完好。
馬頭遺址。位于夏邑縣城西南25公里馬頭鎮南街,年代為新石器至商周時期,遺址主要為龍山文化中、晚期堆積,上層為商代遺存。該遺址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王油坊類型,可以認定馬頭遺址已具城池的規模,是研究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發展及探索商周文化淵源問題的一個重要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匡城故城。位于睢縣匡城鄉匡城村西北部,據記載,承匡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匡城為春秋時期宋國的重要城邑,春秋時期宋國曾與齊國、魯國、陳國、鄭國、衛國等諸侯國在匡城會盟。
葛城遺址。位于寧陵縣石橋鎮西北十五里葛伯屯村西北50米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葛城遺址為夏代時期夏的附庸葛伯國都城遺址,葛人以國為氏,方有葛姓。該遺址對于探索葛伯國的歷史、葛氏起源問題,以及探索研究先商的起源、亳的地望以及商湯滅夏的路線均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吳家寺遺址。位于夏邑縣城西13公里桑固鄉吳莊村東側。據史料記載,桑固地古稱“桑林社”,相傳這里是商王成湯“禱雨處”。該遺址是豫東地區一處比較重要的古文化遺址,文化堆積相當豐厚,為研究豫東地區原始文化和商周文化淵源等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
牛牧崗遺址。位于民權縣城西北20.5公里的雙塔鄉牛牧崗村北400米處,是我市比較重要的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之一,文化層堆積厚,文物遺存豐富。目前,牛牧崗遺址東土崗保存狀況良好,對研究豫東地區新石器晚期文化具有較高的價值。
三里堌堆遺址。原名“渣頭堌”,位于夏邑縣何營鄉三里莊村北。據《夏邑縣志》(明嘉靖三十四年本)記載:“渣頭堌在縣西南五華里。”為夏邑十八堌之一,因地處三里莊村后,故群眾俗稱之為“三里堌堆”。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上層為漢代墓群,下層為商代、龍山文化遺存,曾出土大量漢代陶片和商代陶片。
黑堌堆遺址。位于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被認為是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黑堌堆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堆積較厚,文化內涵單純,出土遺物豐富。
造律臺遺址。位于永城市城西南25公里酂城鎮的古酂縣城內東南側。相傳西漢丞相蕭何曾在此制定法律,因此得名。該遺址現存土丘高約7米,底部南北長54米,寬34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為8米至9米。上層為商代遺存,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
芒碭山漢代禮制建筑基址。位于永城市芒碭山的主峰,是一處以石、木結構為主的建筑,有可能是一處非常重要的祭祀場所。它的發現,為研究西漢早期的建筑特點和祭祀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濟陽鎮大運河故道。位于夏邑縣濟陽鎮,該處運河大堤遺跡豐富,保存好,埋藏淺,又有一段故道水面,有利于保護、利用、展示。
二、古墓葬:名人輩出的商丘文化遺存眾多
包括遠古燧人氏陵、明代的沈鯉墓等古墓葬6處。
徐堌堆漢墓群。徐堌堆漢墓群由徐堌堆漢墓、沈堌堆漢墓、朱堌堆漢墓、胡堌堆漢墓和三陵臺組成。其中徐堌堆、沈堌堆、朱堌堆分別位于梁園區水池鋪鄉的徐莊、沈莊、朱莊,三座漢墓呈東西排列,連成一線。胡堌堆位于古宋河北岸的王樓鄉楊油坊村委會葉莊村,距離徐、沈、朱三個堌堆西北約2公里,與三陵臺相鄰。三陵臺位于商丘市區以西11公里的梁園區王樓鄉宋大莊村北側。我市文物部門及中美聯合考古隊曾對三陵臺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現三座土丘均為人工封筑,且經過夯打,確為三座古代墓葬。據古代文獻記載,三陵臺在漢代就已存在,成為梁苑一景。
徐堌堆漢墓群,可能是東漢梁王墓葬。東漢梁國是東漢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堌堆漢墓群對研究漢代埋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僖山畫像石墓。位于永城市芒山鎮僖山村北。從其建造手法、結構布局、畫像石內容和雕刻技法來看,僖山漢畫像石墓是研究中國漢畫的起源、發展、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勝墓。位于永城市東北35公里芒山鎮芒碭山主峰西南麓,現有方形石圈覆斗形土冢,高7米,邊長9米,冢前立石碑一通,高2.56米,寬 0.95米,弧形頂,鐫郭沫若同志手書“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下有階梯狀碑座。陳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墓為研究陳勝提供了實物例證。
莊周墓。位于民權縣老顏集鄉,在莊周故里(順河鄉清蓮寺村)之南。現存圓形高大墓,墓前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39年)重修墓碑一通,上書“莊周之墓”。莊周為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之一,莊周墓是研究其歷史的重要史跡。
燧人氏陵。又稱燧皇陵,位于商丘古城西南。燧人氏相傳為我國上古時期三皇之一,被后人尊為天皇。燧人氏鉆木取火,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歷史,為社會的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被譽為華夏文明之火的締造者。
沈鯉墓。位于今梁園區水池鋪鄉沈墳村(商丘古城西約5公里)。沈鯉是歸德人,明代萬歷年間著名政治家、理學家。該墓保存完整,墓前有石坊、石象生、石祭器等,雕工精細,但因黃水淤積,埋于地下約1米(2004年墓前兩尊石像被盜)。墓前有石碑4通,均大楷正書,刻有明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祭文和沈鯉的生平事跡。墓前的石刻是豫東地區不多見的明代石刻精品。
三、古建筑:歷史文化名城的珍貴文化遺產
包括帝堯時期的閼伯臺、明清歸德府文廟等古建筑5處。
歸德府文廟。坐落在商丘古城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是明清時期歸德府官員和儒學界人士祭祀孔子的廟宇。現存的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始建于元朝初年,明正德年間重修。整座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紅墻碧瓦,為單檐歇山式建筑,九脊十獸,十分壯觀。歸德府文廟的大成殿、泮池、明倫堂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對研究豫東地區的儒學史、豫東地方文化和明清時期的建筑藝術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閼伯臺。為閼伯觀星的遺址,始于帝堯時期,秦漢時已在此建廟祭祀閼伯,至唐宋時期已具規模。現存的閼伯廟重建于元朝大德年間,由提舉范廷壁籌建。1982年原商丘縣人民政府對閼伯臺進行了全面整修。閼伯臺是我國最早的天文臺遺址,對研究我國天文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歸德府民居群(包括穆氏四合院、侯氏故居)。穆氏四合院位于商丘古城內中山東街路南,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布局嚴謹、地方特色濃郁的四合院式民居建筑群。侯氏故居位于商丘古城內劉隅首東一街,由侯恂故居、侯方域故居(壯悔堂)兩部分組成,是一處具有豫東地區地方特色的明清建筑群,是商丘古城僅存的商丘明清“八大家”官宦府邸建筑。
任家大院。位于虞城縣城關鎮大同路中段路北。清代嘉慶年間,世居馬牧集的任氏開始形成了豫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四合院建筑群,即現在的任家大院。任家大院共有硬山式房屋102間,整個大院平面呈“凸”字形布局,是一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并兼有豫東地區地方特征的優秀近代建筑群,是豫東地區傳統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實例。
芒碭山文廟和儒師塔。芒碭山文廟亦稱夫子廟,位于永城市東北35公里芒山鎮夫子山南麓。夫子山是芒碭群山中的一座,因孔子在周游列國返回魯國時曾在此避雨、曬書而得名。后人為示紀念,在此建文廟、立石碑而祀之。儒師塔又稱郭塔,位于文廟東北隅約百米處,共三座,為清代建筑。芒碭山文廟和儒師塔是研究當地佛教建筑和雕刻工藝史的詳實資料。
四、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歷史最忠誠的見證者
包括抗日名將彭雪楓將軍的殉國紀念地、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5處。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淮海戰役總前委(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位于睢陽區閻集鄉張菜園村,后勤機關舊址位于北關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內。淮海戰役總前委(中原野戰軍司令部)舊址、后勤機關舊址,是我國老一輩革命家鄧小平、李先念、劉伯承、陳毅等指揮戰斗工作過的地方。
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舊址。即睢杞戰役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將軍指揮所,設在位于睢縣城關鎮東關村的清真寺,是一處近現代革命遺址。2001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雪楓將軍殉國紀念地。彭雪楓將軍紀念館位于夏邑縣孔莊鄉八里莊村,1985年10月15日落成。1944年9月11日, 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在指揮圍殲盤踞在夏邑縣東八里莊頑敵李光明部的戰斗中不幸壯烈殉國,時年37歲。1986年11月,彭雪楓將軍殉國紀念地(包括彭雪楓將軍殉難處、新四軍八里莊戰斗指揮部及彭雪楓將軍遺體停放處的天主教堂等)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舊址。位于商丘古城內中山西街路南,1949年1月31日至2月8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在此召開了擴大會議。中共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舊址是我國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重要活動紀念地之一,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抗大四分校舊址。位于永城市李寨鄉的麻冢集。抗日戰爭年代,彭雪楓、張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邊戰斗、邊辦學,為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軍事人才。1940年3月,抗日軍政大學四分校在豫皖蘇邊區的永城成立,前身是新四軍游擊支隊隨營學校,后曾改名為雪楓軍政大學、華中雪楓大學、華東軍政大學、第三高級步兵學校。1952年2月,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即現在的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文物保護單位級別
中國文物保護單位級別分為文物保護點、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個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得拆除,需要遷移的,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準。
“國保”的發展
1961公布第一批“國保”,共180處。1982年,第二批62處“國保”公布。1988年,又有258處文物單位被公布為第三批“國保”。1996年、2001年和2006年,國務院又先后公布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批“國保”,數量分別為250處、518處和1080處。加上另行增補的 3處“國保”,目前我國的“國保”數量總計2351處。
商丘“國保”名單
歸德府城墻、漢梁王墓群、王油坊遺址、李莊遺址、宋國故城、閻莊圣壽寺塔、崇法寺塔、隋唐大運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丘網—商丘日報 2012-05-28